第3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西文明在碰撞中走向共存和交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个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其突出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s\up7(JICHUPAICHA))理一理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②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2)表现①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服、旗袍等与传统服饰并行。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③居住:外国人设立使、领馆区,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④风俗习惯时期变迁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⑤农村社会生活: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③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以来①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②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③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④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末期,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发展非常缓慢。(3)新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②到2003年末,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③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