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课前预习作业1.匈奴族主要生活在。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3.西汉初年,由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对匈奴实行政策。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5.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首领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嫁给了他。和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6.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南迁;北匈奴与东汉为敌,东汉派大将、反击,打败北匈奴。7.简述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二.小组活动任务1.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秦朝建立时期反击匈奴和修筑长城的相关内容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讲授新课(20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单于英武觊中原,西汉求和觅安宁;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内外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教学中以这三句话为线索,讲述相关的历史知识。依据教材讲述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匈奴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冒顿单于的事迹进行扩展,并指出,西汉初年在反击匈奴失败以后,被迫实行了和亲政策,但是匈奴仍不断南下,威胁到西汉的安全。汉武帝反击匈奴,首先分析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依据教材进行讲述,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在讲述具体战役过程是时,注意语言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兴趣。昭君出塞,依据教材讲述其过程,重点在于分析其历史作用,可以结合教材中“动脑筋”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简单讲述东汉时期汉匈关系的发展,依据教材讲述即可。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提问,了解相关的扩展知识。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的提问,掌握教材基础知识。根据小组活动任务,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课堂小结汉匈之间无论和战,均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今天长城不再是战争防御的屏障,而成为民族交往的见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教学反思】【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是A.越族B.匈奴族C.蒙古族D.鲜卑族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B.河西走廊地区C.漠北地区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3.下列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在与西汉对抗的是A.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破匈奴B.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C.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D.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4.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王昭君B.卫青C.霍去病D.文成公主5.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起不到作用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