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反思随着四川新课改脚步的加快,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形象、逼真的直观效果、反映内容的丰富性,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历史过去性、综合性问题,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有效地创设情景,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最初的教学中较多的追求课堂中使用多媒体,以此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但是经常用多媒体讲了课后,学生都会跟我说,老师把重要的再给我们讲一下,我们不能做笔记啊,我感到我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不怎么好呢,为什么呢?经过反思得出了用多媒体时出现的问题。第一:没有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滥用多媒体新课改后我常一整堂课都用多媒体操作,而我在其间充当解说员的角色。这样就造成为多媒体教学而教学,形成教师、学生“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在去年的历史教研课上我讲一堂多媒体课(《太平天国运动》),在40分钟的教学中,仅仅其中的两个电影片段累时近10分钟左右,占整个课堂教时的四分之一强,感觉像放电影似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愉快与轻松,但不知所云为何。整堂课我没有讲到更多的专业学科特色的方法、紧凑的逻辑推理,更没有感觉到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去发挥想象力。这一节课为我制作媒体课件或上媒体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启示——不可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哪种教学手段更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去灵活使用,没必要非用多媒体。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切忌一整堂课都用媒体操作,即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角色的换位与媒体课的禁忌。第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营建一种创新意识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同伴互助、组与组间合作学习,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激励学生大胆地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我确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紧张,在上课时只顾自己去讲解,而学生只顾紧张的抄笔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样,一节课就这么“紧张”的过去了,老师和学生似乎都忙得不亦1悦乎,一些学生抱怨还没有来得及抄笔记,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做笔记,只顾看多媒体了。这实际还是老师在讲台上一个劲地表演,学生在下面当观众。教师迫不急待、一骨脑地堆给学生,学生连感受、思考、反馈的时间也没有,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给他们准备的东西。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如此的课,效果到底怎样?岂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第三: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多媒体完全代替板书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在目前条件下,教室电子显示终端的幅面较小,每一个页面能够显示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假如在课件播放时一概地“一去不复返”,学生容易记住的只是自己感兴趣或刺激强烈的部分内容,许多需要强化记忆或者深化理解的内容很容易被弱化甚至忽略。所以在课件的呈现方式上,重点内容、知识框架应该适当地反复回放,或者将重点内容叠加浓缩在少数一二张幻灯片上作为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回顾。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并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上把主要内容写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板书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除了以上问题外,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还待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改正,从而把教学质量提上去。当然,只要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帮助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借助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利用网上好的教学资源,但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设定情景或案例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敢说,同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