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诗歌与小说》教案(岳麓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的发展历史。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体会文学来源于现实,同时反映现实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看到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的成就。难点:我国古代诗歌与小说成就的成因。教学策略手段采用讲练结合法一、《诗经》内容: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②风——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其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二、楚辞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特点:句式自由灵活,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代表:屈原——《离骚》地位:楚辞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三、汉赋1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四、唐诗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代表人物时代特点作品风格代表作流派李白(诗仙)盛唐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浪漫主义杜甫(诗圣)唐由盛转衰时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三吏”“三别”其诗称为“诗史”现实主义白居易晚唐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叙事诗:韵味绵长《长恨歌》《琵琶行》现实主义五、宋词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③“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特点:句子长短参差,又称“长短句”,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代表: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永遇乐》。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六、元曲含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社会背景:①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③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代表人物: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者)《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马致远《秋思》、《汉宫秋》。七、明清小说明清时期:①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③印刷术的不断完善;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成就:①“四大奇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开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吴承恩的《西游记》(堪称神魔小说的典范)、2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描摹世态人情、反映社会风尚变迁的世情小说的经典之作);②“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对传统轻商思想的超越,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③批判现实的作品:曹雪芹的《红楼梦》(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假借谈狐说鬼,宣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