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范集中学高中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2.结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内容,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3.知道甲午海战、义和团运动等反侵略斗争的事迹。4.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主要研究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2、《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和评价3、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4、不同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目的、方式提前将纸质教学案发给学生,结合问题,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预习状况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学习】:第一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学情分析:借助资料,学生能够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建立一定的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方法。历史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即背景(发生必要性和可能性)、过程或内容、评价,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时候要遵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构建精、简、明的知识体系。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蓄意扩张(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无能(主观)、东学党起义(导火线)过程:1894-1895年,丰岛、平壤、旅顺、黄海海战、威海卫结果:《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列强瓜分中国(根本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借口)过程:1900-1901天津—廊坊--北京紫禁城结果:《辛丑条约》及其影响1第二步:分析学生对于重难点的定位是否准确。【多媒体展台】首先展示学生自我分析结果,并请展示的同学自己说明理由。引导班级其他同学评价该同学对于重难点的定位是否准确。对于重难点的选择,在能够说出依据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声音和判断,并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意见加以分析。【合作探究】:第一步:提前收取学生的预习学案,做一个总体的整合,找出同学反映出的集中问题。第二步:展示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即对本课重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采用口头的形式。【学生讨论】全体学生对其他组的理解和观点予以思考并加以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形成自己的记忆。【课件准备】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误区,教师有意识地提前准备,做好课件。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难点如下:1、甲午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书本上明确写出的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也不是由于义和团运动。二者的发生,都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导致的。2、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主要在于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3、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实质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4、《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虽然不是很多,但已经逐步深入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危害很大。《辛丑条约》中关于惩办爱国官员、禁止民众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已经说明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已经变质。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际上社会形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基础知识小结】学生小结的基础上,及时对于本课的主要知识予以整合。【拓展提升】:第一步,在纸质学案上列出相关问题,用于部分同学课下或师生课上做进一步的拓展提升。具体问题如下:1、结合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总结近代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自主归纳】首先要同学自己归纳,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提供最终整理的结果。在此处归纳上,要求学生按照时间、战争、条约的顺序归纳和识记。【多媒体】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