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一篇: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本站推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再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已是六年后的今日,心境却与初读大为不同。东坡有词《望江南》,说到:诗酒趁年华。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读初中时,心性单纯,想着如东坡般肆意洒脱,一壶老酒、一盏青灯,了却此生。如今看来,当时的想法确实荒诞,但也算是个美好的愿景,时至今日,这仍是我的祈愿,不过,是知道不能实现罢了。东坡一生,坎坷波折,好在有慈父、友弟、贤妻、挚友不离不弃,这也能体现东坡人格中的闪光点,引得周围的人忍不住去靠近。林语堂先生说,写东坡,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以此为乐罢了。这无疑是个好想法,不为写书而写书,只是为了乐。这一个乐字,看似简单,却需要一生去追寻。林语堂先生的《thegaygenius》是用英文写成,张振玉先生将它翻译成《苏东坡传》,是根据内容译的。若是直译,则应译成。这正是东坡的灵魂,不受拘束、自由洒脱、诗性自然。全书共分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洋洋洒洒二十六万字。引用古籍极多,读起来需一些时候,虽是第二遍读,但也时过多年,免不得生疏。好在,如今的自己,不再像从前一般急躁,倒是年纪越大,越能静下心来阅读。题目‘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取自《道德经》,说的是一个不依赖外物的意思。熙宁七年的时候,东坡由杭州调任密州,次年,命人修葺杭州城北的旧台,弟辙题名‘超然’,就是取这个意思。东坡逝去已千年,古人讲盖棺定论,说是要评价一个人,要当他去世之后。现在,站在今人的角度,倒是觉得他单纯的可爱,又为他着急。恨不得如话本子里写的那般,穿越千年去寻他。东坡少年时,与弟弟一起读书,父亲虽然屡试不中,但却丝毫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导,并且极有信心,事实证明,这位第1页共13页苏老泉苏先生确有识人之能,后来遇王安石,也是一眼看破他的本性,老死不相往来。说到东坡的少年时光,便不得不提他的母亲,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虽然在东坡姐姐的问题上在娘家与夫家之间左右为难,但丝毫不影响她成为一个伟大的母亲。苏洵上京赶考,母亲在家教习两个儿子读书。那日,正好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说到建宁二年,朝廷要逮捕范滂,范滂说:“滂死则祸塞......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这时,尚且年幼的东坡问母亲,自己以后如果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怎么办。母亲说:如果你能做范滂,我又何尝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由此可见苏母之大义。年少时的东坡,欢快恣意,父亲为他娶妻王弗,这位妻子,注定是东坡一生的劫,她温婉贤惠,一心一意照料丈夫,深知丈夫生性单纯,易轻信别人,所以,每当东坡会客时,她总要躲在屏风后,待客走后,便提醒丈夫几句,倒是东坡,也是个二十一世纪新好男人的形象,很是听妻子的话。说她是东坡的劫,是说红颜薄命,偏偏又是第一位妻子,王弗离去给东坡带来的伤,一生都未能抹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武出使匈奴,临行前夕,作《留别妻》给妻子。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王弗是东坡的发妻,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她,用生命化作温婉篇章,引导东坡第一次学会做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东坡这首词,墨痕未干,便注定成为千古绝响。东坡一生,挥之不去的一个词就是流放。东坡欢乐的少年时光过后,便是无穷无尽的流放岁月。这流放的原因就不得不提至今仍在高中课本里的王安石变法了。《警世通言》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是真是伪,无从考证,但足以看出苏王二人的不和。关于王安石变法,历代的评价均不同,从南宋第2页共13页全盘否定到梁启超先生的全面翻盘,千年时光,人们从未停止思考。东坡曾上万言书意图阻止新政的实施,却石沉大海。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范仲淹、苏辙,甚至王安石的两个弟弟安礼、安国等大臣纷纷反对新政,但却丝毫不能动摇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