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1、《赤壁赋》中赤壁的景象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赤壁赋》中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描写月出美景,月下江面的景象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苏轼泛舟于湖上,看到万顷湖面平如镜,皎月银辉万里,水天一色,只有自己这一叶孤舟时,似乎超脱世外,如仙人一样立于虚空之中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4、描写客人箫声的句子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赞美箫声极大的感染力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曹操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云“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6、庄子说人在宇宙中如一稊米,苏轼则说“渺沧海之一粟”7、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水军南下的情形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8、《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吟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9、慨叹自身渺小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语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10、客人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1、文中表达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的语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12、表达作者对待荣辱得失的豁达态度的句子是:“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3、赤壁的清风明月,让作者找到了解脱“悲”的出路,作者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游山西村》1、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赞赏的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诗中蕴含深刻哲理,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会有新的天地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表现农村民俗风琴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4、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的诗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第四类语境不合⑴"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不能用。⑵"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⑶"名不虚传":"名"是"名誉"是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⑷"耳濡目染":这词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⑸"不可开交":只能做"得"的补语。资料补充:⑴望其项背----望尘莫及⑵身临其境---设身处地⑶耳濡目染----耳闻目睹⑷舍本逐末---本末倒置⑸无与伦比----不可同日而语⑹形影相吊---形影不离⑺东山再起----死灰复燃⑻一见如故---一见钟情⑼不拘一格----无拘无束⑽乐不思蜀---乐不可支(11)不以为然---不以为意(12)不孚众望---不负众望(13)首当其冲---当务之急(14)间不容发---亲密无间(15)刮目相看---绘声绘色(16)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