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罗制的社会影响泰罗制的社会影响孙娇泰罗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在客观上总是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正向更替与转化。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中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这就是社会转型。在社会整体性的进步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创新,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问题上,泰罗制对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单从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泰罗制只不过是一组新的以生产作业为对象的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集合。无论是工时研究、分工与专业化、标准化、员工培训、职能化组织设计,还是各种各样的效率工资,都不过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手段。但实际上,泰罗制不只是一种有关生产作业的管理方法与技术,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场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以管理方式的改进为切入点,生产的基本要素得以重组,社会达成了新的共识(即泰罗所谓的“心理革命”),培育并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以美国为例,在泰罗制被广泛推广的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外,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构成了美国中产阶级新的中坚力量。从此,美国的所谓“白领”,由以律师、记者、医生为主体逐步转向以经理人员为主体。计划与执行的分离,使蓝领和白领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所有者退出经营管理,又使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所有这些,正是由于泰罗制强调科学知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运用,用科学知识和相应的组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个人或集团的社会行为,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运行提供了新的整合方式。从此出发,泰罗制在企业经营体制上进行的微观变革,静悄悄地演变成为社会结构的宏观变革。在技第1页共12页术创新与社会变迁的互动过程中,管理创新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事实上,也许通过从微观上的管理体制的变革来实现社会结构的宏观上的变迁,社会进步的成本更小一些,社会结构转型的效果也更好一些。泰罗制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泰罗制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是在列宁的倡导下展开的。列宁在苏维埃俄国建立后不久,就主张把泰罗制移植过来。他说:“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的一切宝贵成就。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应当在俄国研究和传播泰罗制,有系统的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列宁选集》第三卷,p511)。国家政权和泰罗制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管理形式——计划经济。泰罗制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察而预测出事物将来准确的发展方向。这种完全理性设计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又为国家的整体计划安排搭起巨大的平台。列宁认为,有计划的进行建设,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组织计算工作,监督各大企业;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这就是放在我们肩上的巨大组织任务。”按照泰罗制来运作,就可以实现国家经济机构的协调一致,形成按比例有计划的经济发展模式。于是,苏联在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后,迅速走上了以五年计划为标志的泰罗式发展道路。甚至连五年计划的具体制定,都是聘请甘特的弟子沃尔特·波拉科夫为顾问来设计的。与美国不同的是,苏俄推行泰罗制,不是从微观层面来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是直接介入到国家的宏观层面,通过建立新的国家管理形式来直接实现社会的转型。如果说,泰罗制在美国是在一个个企业中发挥作用,进而将其影响扩展到社会,那么,在苏俄,泰罗制是把整个国家作为一个大工厂来实施管理。科学管理的技术层面——生产管理第2页共12页泰罗认为,以往的管理方法是一种鼓励懒汉的方法,只会导致工人磨洋工。他详细论证了人们在体育竞赛中和工厂生产中的不同表现,指出:“英国和美国的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每当一个美国工人玩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