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怎样放得更大》【教材分析】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重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焦距。【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前几课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观察了美丽的晶体,欣赏了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细微之处,想不想把物体看得更精细?(课件激趣)2.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3.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4.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指导自制显微镜1.探究怎样放得更大。(1)(小组合作)请同学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反复调整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多次看看有什么发现。(2)交流汇报。(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人们观察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2.制作显微镜(1)小组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2)师生合作总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先根据放大镜的焦距来粗略地估算纸筒的长度,根据放大镜的镜片直径确定纸筒的直径;然后,在纸筒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大致相同,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入,让炳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既可以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物镜在纸筒底端上边几厘米的地方固定;最后,调整目镜与物镜的距离,当出现物体最大、最清晰的图像时停止移动,将目镜固定。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增加亮度。(3)学生独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4)展示自制显微镜,进行尝试、评价、探讨。三、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事物1.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棉布,青苔、花粉、纤维等,(1)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2)用一个放大镜时有什么不同?2.对比讨论3.小结: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真奇妙,四、了解显微镜的发展1.阅读《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书P11。2.讨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的?在显微镜下微生物是什么样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3.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