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课标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教学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知识整合】儒学的兴起春秋、战国秦汉【课前自主练习】(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________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________基本形成。(2)董仲舒建议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因时“更化”,认为君主受命于天。(3)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以_____的“一统”达到_____的“一统”,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二)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术的?1、教育上:太学的出现(阅读P10太学的出现这一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太学里教什么内容?(2)太学旨在培养什么人才?(3)太学的建立有何重要地位和影响?影响:A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_______和_______。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文化传播。C打破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的状况,少数出身于_______的人得到入仕机会。D推动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E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收敛。2、选官上:察举制(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科举制的创立: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孔子—创始人系统孟子---发展完整沉重打击成为正统荀子---改造蔚然大宗科举制的特点:A以_______为标准选定官员B考试内容是_______经典科举制的文化影响:A儒学开始全面影响_______和_______;B有益于中国_______体制的稳固;C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_______,儒学成为执政者_______的工具;D_______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_______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3)评价: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合作探究】1、材料一: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即位,他继承了先辈们发展的成果,但也继承了汉初以来的社会问题。一个是王国问题,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已然坐大,他们拥有一地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威胁皇权和国家的统一。另一个是匈奴问题,由于汉初国力弱小,被迫与匈奴和亲,但匈奴还是经常南下掠夺,破坏中原农耕经济,威胁西汉政权的安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能否像秦朝那样用法家思想或用汉初以来的道家思想来治国?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根据上述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比较先秦儒学汉代儒学思想内涵宣扬“礼”“仁”“仁政”“民本”等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增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探讨主体人与人的关系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政治地位带有明显的理想性和民间性官方统治思想,具有正统地位学说目的批判暴政,建立理想化社会政治秩序承认并维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3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秦刚统一;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态度排斥、打击尊崇手段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作用儒学发展进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