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教学指导一、《中医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指导1.基本理论掌握中医全科医学的概念,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服务模式,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临床诊疗与思维方式。掌握中医学的健康概念,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调护等理论。掌握家庭的定义、结构与功能、家庭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掌握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模式和原则。熟悉病人管理与教育及医源性疾病的预防。熟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及有关问题。掌握社区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不同人群的用药特点。2.基本技能掌握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病历的书写,中医药特色的全科医疗综合模式和医患交流的技巧,掌握社区诊断的方法,熟悉居民家庭档案的建立和运用。掌握处方药、非处方药区别,老年用药、儿童用药特点,中药、西药合用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3.参考学时理论教学34学时,社区实践2学时。二、《中医心理学》教学指导一、前言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神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相续而不衰。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身心疾病。二、中医心理学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5大理论:1.形神合一论——中医学中的“形”与“神”是一个对立统一概念;“形”是指有形的物质“神”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内经》称“阴阳不测谓之神”。在人体;“神”用来说明复杂的生命活动及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中医认为“神”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形神俱备是人体生命的象征、形神分离就意味着死亡。2.心主神明论——中医学认为“神”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来主宰,叫“心主神明”。在中医学中“魂”“魄”“意”“志”均属神的范围。“魂”是指在“神”的指挥下的一种快速反应,亦步亦趋的低层次的精神活动;常和睡梦有关。“魄”是指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活动和感觉功能。“意”和“志”则是指记忆力和记忆力的保存。3.心神感知论——中医认为人体所有感知觉都由“心神”主导,并通经络与感觉器官(目、耳、鼻、舌、身)相联系。4.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喜、怒、忧、思、恐、”称之这“五志”。七情五志是人类情感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机能的反应,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当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人的情志也相应变化。如肝气盛时人易怒;心气盛时人易喜;肺气盛时人易悲;肾气虚时人易惊恐等。情志过急,又会伤及内脏。如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愁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5.阴阳睡梦论——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从形神统一的唯物观出发来解释人体的睡眠及梦境。梦是一种睡眠中的特殊心理活动,中医认为做梦时是人处在静中有动,阴中有阳的状态。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动常常在睡梦中反映出来,如“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等。对于和人体疾病号有关的梦,中医认为“淫邪发梦”这种梦亦有一定规律,如病在上多梦腾飞,病在下多梦坠落,病在膀胱多梦入厕,病在前阴多梦性交。(有时是人类本能欲望的反应)阴气盛多梦涉水;阳气盛时多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格斗厮杀等。实际上没有无梦的睡眠,但如果出现恶梦不断,惊起梦游,夜夜梦遗等就是病态了。三、心身疾病1.历代医家对心身疾病的认识2.中医心身疾病的特点3.中医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四、中医心理诊断1.四诊中的心理诊断2.常见心理症状辨析五、治疗1.中医心理治疗原则2.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意疗,针药疗法。六、参考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临床实践2学时。三、《中医养生保健学》指导——上篇概说1、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养生保健是人类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根据生命过程的客观规律,有意识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