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13、砌上露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下面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17、明堂:皇帝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先,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18、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19、三朝五门:是我国古代宫殿布局的最高形制,其具体位置和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周朝:三朝:外朝(大朝——见诸侯)、治朝(常朝——群臣议政)、燕朝(日朝——日常事务处理)布局:纵向布置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20、茅茨土阶:茅草的屋顶,土的台基。21、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22、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23、雀替:至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24、坐斗:位于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宋称栌斗。24、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25、栱:至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宋称华栱。26、瓜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宋称瓜子栱。27、万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拱。宋称慢栱。27、正心瓜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宋称泥道栱。28、正心万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拱。宋称泥道慢栱。29、厢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横拱。宋称令栱。30、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31、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不过九踩(七铺作)。双抄双下昂为出四跳。32、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按直棂窗,可透视们内外。横木上常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之前。33、鱼沼飞梁:位于献殿以西,连接圣母殿,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