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下南洋谋生一:研究的由来永定客家土楼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高大的土墙,粗犷的屋檐,深邃的庭院,质朴的土楼人家······这些客家土楼既有雄浑开阔的气魄,又不失“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再加上客家土楼绽放着神奇风采《下南洋》作为献礼全国“两会”的一部年度大戏的开播引起全国乃至全球客家人强烈的精神共鸣与文化认同,让客家土楼的价值更加显赫。为了更了解土楼客家人下南洋谋生的艰辛与成功,我在永定客家土楼对客家人进行访谈,并设计实验作了初步研究和分析。二:研究的步骤1:从2010-12-20制定好计划,选定主题,找合作伙伴2:资料查找,学习土楼历史3:从2011-2-11到2011-2-15日走访客家土楼,了解永定客家土楼今状况a:用过上网查找土楼人家功绩,了解今现状b:到校图书馆、县图书馆或新华书店等地查阅相关科技文章、书籍。查询时间(2011-2-20到2011-2-28)4:从2011-3-1到2011-3-5去采访客家人,体会当初的艰苦5:指导老师进行指导,修改。(2011-3-9到2011-3-12)三:研究的方法1:收集法:收集材料2:访问法:访问侨属3:调查法:深入研究客家人下南洋的艰辛与成就四:研究的过程:(一)下南洋背景: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当时,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了逃避战祸或政治避难,很多有文化、层次高的中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他们成为海外华人深具影响力并发挥巨大作用的一支。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特别是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桂王朱由榔)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与此同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二):下南洋经历:中日甲午海战,福州福清的黄家长子为国捐躯,换来了黄家世袭云骑尉的无上荣耀;怎料小儿子黄泽如却因参与维新成了官兵追捕的要犯,连累黄家被抄。老当家黄敬芳权衡再三,决计让儿子远走南洋,为黄家留下一脉香火。上路之际,黄泽如带上了青梅竹马的逃犯之女高兰香。两个憧憬未来的年轻人,在船上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