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起源》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京剧的起源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预计上课时间长度:6分51秒教学目标:了解京剧中的不同脸谱及其代表的角色形象。教学重点:了解京剧中的脸谱。教学难点:分辨并感受不同的脸谱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教学资源与环境:PPT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京剧为何被誉为“国粹”?它起源于什么地方?又与谁有着重要的关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京剧,揭开京剧的神秘面纱,一起去探索它的起源。(视频)聆听观赏语言交流的导入,让学生感觉更轻松。新课教授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乾隆帝)为了八旬“万寿”祝寿,请了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入京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当时除了徽班还有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视频)京剧从1790年至今,走过了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和鼎盛期。下面请跟着信息的步伐去回顾京剧的这四个时期。(视频)聆听思考思考记忆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动用多感观学习京剧中的四大行当,解决教学重难点。小结随着课改,京剧文化进入校园、入编了教材,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京剧,喜欢京剧,让京剧的生存发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虽然我们在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达成共识,齐心协力,一定能更好地振兴京剧,弘扬“国粹”,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京剧走进我们的心灵,浸润我们的心灵。聆听观看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设计理念与特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聆听和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视听法中了解京剧的起源,知道京剧的四个重要期,每个时期的标志性事物。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感受京剧作为我国“国粹”的重要意义。呈现方式:MP4或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