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1节区域和区域差异及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读“我国西部地区部分省区图”,完成1~3题。1.湖泊b的水位近年来持续下降,著名的“鸟岛”已与岸相连为半岛。其主要原因是()A.利用湖水进行灌溉较多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C.其流域的农业用水增多D.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2.该区域畜牧业以耐寒畜种为主,这反映的区域特征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联系性3.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修筑青藏公路a时,有人有意在高原上铲过一锹土,到现在,这一锹土的痕迹依然还保留着。这反映了青藏高原的()A.生态系统非常稳定B.内力作用大于外力作用C.生态系统不易破坏D.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解析:本题组以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图为背景,考查该区域的生态特征。第1题,湖泊水面下降,与利用湖泊水灌溉无关,因为青海湖为咸水湖,不能用湖水作为灌溉水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短时期会导致湖底升高,湖面上升;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会使湖面下降,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引用注入湖泊的淡水进行农业灌溉,使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面降低。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发展耐寒畜种,这反映的是区域整体性特征。第3题,铲过一锹土,痕迹仍然基本保持原状态,并不能说明该地生态系统稳定和不易破坏,而是更加说明了该地生态环境脆弱。答案:1.C2.A3.D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4~5题。4.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③人类活动渐次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由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原区,面积、人口比重都递减;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是由多到少;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最大的障碍是水源不足。答案:4.A5.D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6~7题。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1月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生产成本(元/千克)中国某产区8~12490~660-8~-119~230.64美国某产区15~17470~5206~818~212.05北半球最适宜区8~12560~750>-1419~231.206.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A.30°N~40°N西海岸B.30°N~40°N东海岸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解析:从1月份气温看,美国产区位于亚热带,从降水量来看不可能位于东岸,原因是:东岸临大西洋,受来自掠过墨西哥湾暖流的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高于1000mm,所以分布区只能是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答案:A7.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④劳动力成本较低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从中国气候资料判读,苹果分布区是温带季风气候,从年降水量看,基本上位于山东半岛地区,把中美两国的生产条件与“北半球最适宜区”的生产条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与之最接近,据此可确定①;气温日较差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气温日较差大,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解慢,积累的糖分多,而②说的是气温年较差。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阴天多,光照不如夏季干燥的地中海气候充足,据此排除③;从生产成本对比看,美国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我国,其中主要的是劳动力成本,美国经济水平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高,劳动力价格高,由此可确定④。答案:C(·广东茂名月考)“骑楼”是在楼房前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回答8~9题。8.建设骑楼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