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4-11-20;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4-12-10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择优项目(KEJ-EW-ZY-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83074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项目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樊杰(1961-),男,陕西西安人,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E-mail:fanj@igsnrr.ac.cn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周侃,助理研究员。E-mail:zhoukan2008@126.com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樊杰,王亚飞,汤青,周侃(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摘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内涵出发,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指向,探究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承载体——自然基础同承载对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之间形成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从资源环境约束上限或人口经济合理规模等关键阈值开展的超载预警,以及从自然基础条件变化或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变化态势开展的过程预警的学术思路。在探讨承载能力预警指标体系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构建陆域和海域差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和总体技术流程。采用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强度、环境胁迫程度、植被盖度变化作为基础指标进行地域全覆盖评价;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牧业地区、生态地区,分别选择灰霾污染程度、耕地面积增减状况、草蓄平衡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作为专项指标,确定各类专项指标的关键阈值并进行分类评价;最后进行复合,形成在鲜明主体功能定位指向下的差别化评价方法、取得具有一致性表达的评价结果,并开展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压力两方面的过程评价,以辅助反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预警状态,为提出限制性措施建议和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主体功能区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5)01-0001-10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系列部署[1,2],因此,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应当成为未来检测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和制度实施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今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3,4]。中国正处在转变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增长方式的发展时期,强化约束性、限制性的自上而下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具有紧迫的现实需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无疑是一个有效合理的途径。自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首次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成功运用于重大规划决策之后,在决策层和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大的影响[5,6]。从“十二五”规划开始,科学认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渐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区域战略和政策、研制发展和布局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可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对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7,8]。“未来地球”框架文件提出要系统解决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其解决方案与地理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高度一致,其研究工作包括对资源环境发展态势的科学观测、监测、评第35卷第1期2015年01月Vol.35No.1Jan.,2015地理科学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地理科学35卷估、预测和政策建议等[9~1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是对自然基础条件变化过程的认知和掌握,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重要环节[14,15]。傅伯杰院士在中国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的大会主题报告《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中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