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简史复习提纲中国建筑简史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一、城市二、宫殿三、坛庙四、陵墓五、宗教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六、住宅七、园林八、构造、部件及装修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二、院落式布局三、规划城市四、山水园林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新石器时代的二个遗址西安半坡、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各自的特点。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井干三种。了解各自优缺点。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一)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二)汉以后屋顶呈曲线或曲面(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至明清装饰性加强,用材变小。(五)装饰小木作、砖石雕二、院落式布局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三、有规划的城市历史上不少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一些县城则不然,外形为圆形,“应天时,就地利”。四、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一、城市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的。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北京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放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二、宫殿: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除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三倍。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的影响,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三、坛庙: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望祭、不设庙,只朝所祭方向遥祭。圜丘祭天的坛。特征建筑物:天坛、孔庙应作全面了解。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四、陵墓: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中国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图”(战国时期)。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制,用栢木断类成的墓室,栢木心为黄色,木断头皆朝内,故称。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迁各地富豪及前朝官吏来居住,名为守陵,实是强干弱枝,便于统治管理。唐代陵墓:“因山为穴”(以乾陵为例,了解其布局特点)。五音姓利:阴阳堪舆术先按姓分属五音(宫、商、角、徵、羽)而择地不同。宋代国姓为赵,属角音,墓地要“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故宋陵由高向低而建。明十三陵:选址、布局、单体建筑均具很高水平(应对其作评述)。方城明楼:南京中山陵及其设计者: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五、宗教建筑:佛寺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堂塔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明、清佛寺建筑典型布局。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另附各种院。佛教四大名山:1.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