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详见天策上将。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太傅: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太保: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太尉:西汉称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多半不直接领兵。司徒: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天策上将:复杂,再议。从一品一一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禁军统领、禁军护将军、天子随护将领。太子太师:东宫三师,或称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合称东宫三少,为东宫三师的辅官。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后世渐为荣誉职,单纯成为高级虚衔,并不负责教导太子的业务。骠骑大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职位与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及以后各代都有设立。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但也有以尚书令而录尚书事者,则权职重大。行台:行台是魏晋至金代尚书在外设置的临时分支机构。“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驻行在当地设立的临时性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从二品一一尚书左右仆射(puye)、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上将军、卫将军、卫司马。仆射:汉之后以仆射为名的,仅见尚书仆射,位在尚书令之下。都督: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指挥官官名。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骁骑将军、车骑将军、飞将军。侍中:隋唐、五代、宋,与中书省、尚书省合称三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其长官为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其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太子宾客:唐代正式设置太子宾客,正三品,但属于闲职,刘禹锡就担任过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明代以后废除。太常卿: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由太常管理的诸陵县,被合称为太常郡。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太子詹事:主要从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以及文学侍从,品等为正三品。该官职设置于詹事府,辖下有少詹事等辅佐官职。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