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港口与城市发展◎许志桦潘裕娟曹小曙摘要:开埠之初就被定位为“自由港”的香港,是“以港兴市”的典型例子,港1:7的发展为香港经济的起飞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香港的产业发展以及与内地的区_域合作,又促进了港1:2的繁荣,并使得香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但目前,在金融海啸、珠三角产业转型、内地港口蓬勃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香港港口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在回顾香港港口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香港港I:2业务增长放缓的原因,并提出着力发展航运服务业,是香港航运中心转型升级、提高香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关键词:香港港I:2城市发展航运服务业【中图分类号】TU984港城关系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港口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的发展又会促进港口的繁荣。开埠之初就被定位为“自由港”的香港,是名副其实的“以港兴城”。某种程度上说,与港口相关的产业(如航运业、渔业等)是香港最传统、最古老的行业,:并直接推动了早期的城市建设。随着香港及其腹地的经济发展,香港港口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带动香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总体看,香港经历了城市的三次转型,一是从转口港城市转向工业化城市,二是从工业化城市转向金融、房地产、信息、旅游等多元化城市,第三次转型从上世纪9O年代末开始,目标是朝高端服务业、高增值产业方向发展。伴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历程,港城关系在香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初级转口港阶段,转口贸易直接拉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工业化阶段,港口为本地所用,并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建设打下基础;区域合作阶段,香港与中国内地(主要是珠三角【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1171139,41130747)。《城市观察》2012年第1期l59UrbanInsight,No12012《i地区)的经济合作,使得港口运输需求激增,港口跻身于全球大港行列,并推动香港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港城关系进一步深化阶段,香港的港口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两者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亟需转型升级。一、香港港城关系的发展历程(一)初级转口港阶段,转口贸易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O年代的100多年时间里,转口贸易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与香港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要素有关。历史上,香港资源匮乏、人烟稀少,只是一条小渔村,以渔业为主,其他产业并不发达。但其地理位置优越,面向太平洋,背靠中国大陆,并毗邻东南亚,是发展转口贸易的理想之地。据资料显示,1845—1849年,从英属印度输出鸦片220717箱,其中四分之三(即l65000余箱)先集中在香港,然后转销中国其他各地。此外,这一时期苦力贸易也是香港转口贸易的一个特点。在1847—1857年的1O年问,运载华人从香港前往古巴的英国航船就有26艘,共载9600多人。1847年,香港的进出船只已达700多艘,货物约23万吨;到了1914年,香港的进出口船只更是高达23740艘,载重吨位2307万吨,转口贸易在19世纪末2O世纪初进入了鼎盛时期。伴随转口贸易而来的航运业务也带来了一些修船和造船业以及造绳、炼糖、造火柴等相关的工业,但都是次要的经济活动,而且依附于转口港这个实体④。直~lJ20世纪40年代末5O年代初,转口贸易仍然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占出口的比重达85%以上。60《城市观察》2o12年第1期UrbanIns凹,7r,N01,2012*一;l(二)20世纪50—70年代,城市工业化促进了港口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致使香港的转口贸易走向衰落;香港被迫走上发展工业的道路,当时的工业主要以轻工业、加工业为主。这一时期,转口贸易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下降,港口主要服务于香港本地的货物。根据图1,1959年香港的本地产品出口达22.8亿港元,占出口总额的69.62%,第一次超过了转口贸易的比重;此后一直到1970年,港产品的出口比重都处于上升态势,1970年更是高达81.03%。显然,从50年代末起香港已从过去的转口港城市向工业化城市转变。在香港工业化的推动下,港英政府于70年代初期建设葵涌集装箱码头并投入使用,标志香港港口的发展进入新里程,为日后的集装箱大港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