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兴国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张甜二0一0年十月主要内容规范制定的目的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选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目的是卫生行业标准2009年4月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应用最新、最科学的隔离预防技术和方法,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爆发流行,切断医院感染链,终止空气、飞沫、接触“三个”主要传播环节,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病人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和媒介物中传播。基本原则严格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基本原则主要术语: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标准预防:即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不包汗液)、非完整皮肤、粘膜都当成具有感染性的,预计暴露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洗手和手消毒(手卫生)2、在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或预计上述物质会发生飞溅时需要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包括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水围裙、防水鞋或鞋套、帽子等。3、及时、正确地处理使用后被污染仪器、设备和布类,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4、不心处置锐器,医疗活动中预防锐器伤的发生。5、注意环境控制,对环境进行日常清洁和卫生处理。6、正确地处理医疗废物。基本原则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两通道: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缓冲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负压病房: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1、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2、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3、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等4、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应按照WS/T313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用于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m。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普通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入、出院处理室。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1m病房应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普通病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