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位移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的涵义非常宽泛,既有性质的变化、量的变化,以及空间位置的移动,还有实体自身的从潜能到现实的实现这样的内在运动。然而在近现代物理学中运动只有位置移动这样一种涵义了。亚里士多德自己也对空间方面的运动青眼相待:“有量的运动,质的运动以及我们称之为位移的空间运动,在这三种运动中,空间运动必然是先于一切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事物在位移运动中和在别的运动中情况相比丧失本性最少:位移是唯一不引起任何本质属性——像质变中的质,增和减中的量等——改变的运动”,而且伽利略和牛顿以革命者的姿态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开火,也是只针对这种位置移动而不涉及其他意义的运动。学物理出身的库恩在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后非常困惑,作为在各个领域都作出杰出贡献的大思想家,为什么在物理学或自然哲学中却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这个疑问直接导致他提出范式理论,即任何一个理论必须放到他自己的体系中去解读,两个科学范式之间的概念和命题是不可通约的。而伽利略和牛顿却把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力、重量、运动等强加到亚里士多德头上,所以,他们的批评也是穿凿附会,无的放矢。解读亚里士多德关于位置运动方面的理论,也要把相关概念和命题放到他的自然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去。4.1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而按照牛顿第一定律或惯性定律认为,物体在不受到力或受一对平衡力的情况下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如果该物体本来是运动的,那么它就会以同样速度继续运动下去。物体继续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就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惯性。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说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只是根据日常经验得出的粗糙结论,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的检验和逻辑论证。而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实验证明了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小球会永远运动下去。然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运动与牛顿和伽利略的运动的涵义不同。首先,1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位置的运动,位置不是外在的,而是作为实体的一个内在属性实体作为“一”是不变的,位置作为运动的内容不断变化,但有一个同一性贯穿着。这样的运动把“一”和“多”、“不变”与“变”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说:“运动物体的本质是同一的(因为点、石子或别的事物都是同一个),但在它所处的关系中看,它不是同一的。正如诡辩派学者们主张在吕克昂地方的柯里斯柯和在市场上的柯里斯柯不是同一个那样,在甲地的运动物体和在乙地的运动物体也不同一”。一方面物体位置改变后与他物的关系发生改变,但另一方面又始终是同一个物体在运动。亚里士多德说实体、关系以及行动和遭受不能有运动,而把运动限定在质、量和空间方面的运动,“因为这三者都有一对对立”。所以,空间方面的运动在于存在着“对立”,物体在发生空间的运动时必然在“变”,在绝对均匀的虚空中是没有运动的。而伽利略和牛顿所说的运动完全是外在的、抽象的,运动发生在没有物质的绝对空间中,或相对一个参照物运动,物体无论怎么运动也不会发生变化没有“对立”可言。这样的运动不是变化中的不变,而是绝对的不变,所以惯性定律反映的只是一个抽象同一性。其次,运动发生的背景不同。对于空间,亚里士多德说:“所有感性物体都有空间,空间分为上下、前后、左右。这些空间上的差异不仅依对我们人的关系和依惯例而定,也还依宇宙总体自身来确定。但在无限里是不可能有空间的这些差别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的上下、前后等区别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源于宇宙整体内在的规定性。而牛顿的空间却是平直的、均匀无差别的。亚里士多德区分过“完全”和“无限”,亚里士多德把运动放到“完全”即宇宙总体中去考察,而牛顿则把运动放到“无限”即虚空中。把运动的物体放在和他物的关系中去考察,所谓“在甲地的运动物体和在乙地的运动物体也不同一”,这样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偶然的关系。当亚里士多德说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时,就是把运动物体放到这个外在关系中考察,如水平抛一个物体需要力,因为运动物体与他物的关系在不断改变,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对立”在不断被产生。此外,与自然运动相对立的受迫运动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