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形动物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蛔虫适应生存环境的特征是()A.有发达的眼B.有发达的运动系统C.有发达的生殖系统D.有发达的消化系统2.蛔虫的运动方式是()A.爬行B.蠕动C.游泳D.飞行3.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小肠分泌的消化液不能消化蛔虫,这是因为蛔虫体表包裹着一层.A.黏液B.外套膜C.外骨骼D.角质层4.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它的消化器官及摄取食物的特点是()A.消化器官完全退化,摄取已消化的食物B.消化器官结构简单,摄取半消化的食物C.消化器官未完全退化,摄取已消化的食物D.消化器官完全退化,摄取半消化的食物5.蛔虫和蚯蚓属于不同的动物类群,下述哪项特征是蚯蚓具有而蛔虫不具有的()A.身体细长B.身体呈两侧对称C.身体分节D.有口有肛门6.大雨过后,蚯蚓往往要爬到地面上是因为()A.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B.穴中浸透雨水太凉C.到地面寻找食物D.土中缺氧,无法呼吸7.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是依靠()A.体壁B.口C.肺D.肠壁8.蚯蚓能在粗糙的纸板上爬行,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爬行,其原因是()A.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活动B.玻璃板的摩擦力小C.蚯蚓不能在土壤之外的地方爬行D.玻璃板不能黏住蚯蚓的身体9.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中,始终要保持蚯蚓的体表湿润,其目的是A.加快蚯蚓的运动速度B.使蚯蚓的刚毛直立C.有利于蚯蚓呼吸D.促进蚯蚓的血液循环10.小组在探究蚯蚓运动的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该()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B.进一步查找资料并重新作出假设,重新进行实验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二、填空题11.①蚯蚓、②蛔虫、③沙蚕这三种动物中属于线形动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环节动物的是_________(填序号).其中蛔虫的体表有__________可以抵抗消化液的侵蚀,对自身有保护作用;它的消化管结构比较_____________(选填“简单”或“复杂”),________器官发达,这些特点都是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而蚯蚓的身体由许多________构成,这使它的躯体运动灵活;蚯蚓的呼吸靠_________________来完成。12.体长1米,宽2.5厘米,且在地上滑行的动物令你想到了什么呢?答案可不一定是蛇。据美国猎奇网站报道,澳大利亚东南部吉普斯兰地区惊现世界上最大最长的蚯蚓,躯体伸展最长可达2米。请分析回答:(1)如果让你去挖蚯蚓,应该选择的环境是()A.清澈的小河B.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C.湿润的沙土D.干燥、疏松的土壤(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会看到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环形的体节构成的;其中,有一个宽度最大,颜色较浅而又光滑的环状结构叫______,它靠近蚯蚓身体的前端。(3)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三、识图作答题13.图是某人看到的一则广告,轻信吃蛔虫卵能减肥,结果减肥不成,反而把自己吃进了医院。请回答:(1)蛔虫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属于____动物。(2)成虫寄生在人体的_________内,体表有____________,能抵抗人体消化液的侵蚀;消化管的结构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适于吸食人体小肠内已消化的食糜,争夺人体的营养,使人体营养不良,使人患蛔虫病。(3)预防蛔虫病你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预防措施)。14.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致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3瓶中同时各放入10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下图)。观察一段时间后,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现象:蚯蚓的活跃性是丙>甲>乙。(1)比较甲、乙两瓶的实验现象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2)丙瓶与________瓶组成对照实验,则可以进一步探究________对蚯蚓生活的影响。(3)探究结束后,同学们继续观察蚯蚓。蚯蚓身体分节,是______动物。触摸蚯蚓的腹部,感觉到粗糙不平的结构是________。为了减少蚯蚓在地面爬行的阻力,某同学特意给蚯蚓的体表涂上了一层凡士林(凡士林极具防水性,不透水也不透氧),你认为该做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