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溢油事故大事记1989年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泄漏量:近4万吨1989年3月23日,超级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ExxonValdez)的船长指挥失误,使这艘1000英尺(约合304.8米)长的超级油轮偏离指定航道,通过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峡湾时,与水下礁石相撞。油轮船体裂开,溢油近4万吨。数千公里海岸线布满石油,10万—30万只海鸟死亡,约4000头海獭死亡,恢复生态系统需要5—25年。如今,威廉王子峡湾的海獭在掘食蛤蜊时,仍能刨到当年渗漏的石油。1991年海湾战争泄漏量:136万至150万吨1991年1月,萨达姆下令从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打开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轮的阀门,为避免军事失败做最后的挣扎。据估计,从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136万吨(最多可能达150万吨)的原油流入内陆和波斯湾,浮油覆盖的最大区域达到101×42英里(约合163×68公里),厚度达5英寸(约合12.7厘米)。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的石油钻井“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泄漏量:无法计算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的石油钻井“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上百万加仑低硫轻质原油从距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65千米以外、1500米深的地下喷涌而出。事故发生后,美国当局很快便认定,每天有5000桶原油泄漏到墨西哥湾,可能会引发一场破坏程度堪比30多年前“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故的环境灾难。2010年7月16日大连湾漏油事件泄漏量:1500吨2010年7月16日,一艘30万吨级利比里亚籍油轮在大连新港卸油,违规操作引起陆地输油管线爆炸,引发大火和原油入海,50平方公里海面受污染。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此次溢油的总量达到了1500吨,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我国海上溢油事故的现状和应对措施自1993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数量不断上升,沿海的石油运输量大幅增加。我国进口的石油90%是通过海上船舶运输来完成的,2006年我国沿海石油运输量达到4.31亿吨,其中运输原油1.87亿吨。石油进口量的迅速增加,使港口和沿海油轮密度增加,2006年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的船舶已达到464万艘次,平均每天12700艘次,其中各类油轮达到162949艘次,平均每天446艘次。油轮特别是超大型油轮在我国水域频繁出现,使得原已十分繁忙的通航环境更加复杂,导致船舶溢油污染,特别是重特大船舶溢油污染的风险增大。我国正不断建设应对海上溢油事故的长效制度:加大船舶安全检查力度,加强水上交通管理,减少船舶事故发生,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油轮管理力度;并不断加强船舶溢油应急体系建设,有效应对船舶污染事故:初步建立了船舶溢油应急预案体系,建立船舶溢油应急组织管理机构,建立船舶溢油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应急设备库,给应急行动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开展演习活动,提高实际作战能力。一、我国海上溢油风险现状经过综合研究评估,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和珠江口水域是我国沿海四个船舶重大溢油污染事故高风险水域。据统计,1973—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635起,其中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69起,总溢油量37,077吨,平均每年发生两起,平均每起污染事故溢油量537吨。迄今为止,我国从未发生过万吨以上的特大船舶溢油事故,但特大溢油事故险情不断。除69次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外,1999-2006年,我国沿海还发生了7起潜在重特大溢油事故。如2001年装载26万吨原油的“沙米敦”号进青岛港时船底发生裂纹;2002年在台湾海峡装载24万吨原油的“俄尔普斯•亚洲”号因主机故障遭遇台风遇险;2004年在福建湄洲湾两艘装载原油12万吨的“海角”号和“骏马输送者”号发生碰撞;2005年装载12万吨原油的“阿提哥”号在大连港附近触礁搁浅。以上事件,虽然经海事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未造成重大污染,但也可以看到,船舶特大溢油事故的风险的确在增大。2006年4月22日,英国籍“现代独立”轮于舟山马峙锚地永跃船厂进坞过程中与船坞发生触碰,造成左舷破损,并导致第三燃油舱477吨燃油(重油)外溢。事故发生后,海事部门立即采取清除措施,共组织回收了油污水407.75吨。事故造成周围海域严重污染,经济损失数千万元。我国政府防止船舶溢油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