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理解关键文言实词:亲、分、恶、谋、闭、乱、贼、作、户、矜、寡、孤、独、废疾者、与,并翻译课文;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预习:1.了解《礼记》,理解“大道”的意思。2.熟读课文,给生字词注拼音:选贤与()能矜()男有分()恶()3.理解关键文言实词: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分()归()恶()谋()闭()乱()贼()作()户()通假字:与()矜()4.翻译重点句子:(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6.熟读、背诵课文。三、课堂自主合作探究1.翻译课文:自主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解决;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对子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并探究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拓展迁移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现在是否已是“大同”社会?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五、质疑你对本文的学习还有哪些困惑的地方?(可以先在本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质疑。)六、课堂练习、作业1、自行设置作业(不能重复以上老师布置的问题,可以结合中考常出现的题型进行设置,例如:文章的结构方式、文章题目的含义、这样拟题的作用、文章开头结尾某句话的作用、某段插叙的作用、选某一角度进行赏析,等等。)2、默写全文。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同步学习》P70—71课时达标1—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