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路路基水毁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每年雨季,全国公路桥梁水毁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公路安全和运营的病根,并且带来的损失也很大。本文针对公路与桥梁水毁问题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公路路基水毁现象提出治理方式方法。关键词:公路路基;水毁成因;防治措施abstract:theroadsandbridgesdestroyedbyfloodoccurredoccasionallyaroundthenationintherainyseasoneveryyear,whichhasbecometherootaffectingsafetyandoperationofhighway,andcausesgreatlosses.thispapermakesananalysisonthestatusandcausesoftheissue,andproposesprocessingmeans.keywords:highwaysubgrade;thecausesforthedamage;controlmeasure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与桥梁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这为全民脱贫致富,早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受自然环境、人为设计及施工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公路和桥梁在发生大洪水时,时常出现水毁现象,这不仅危及公路的行车安全,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加强公路与桥梁附属设施的建设,提高公路的抗水毁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我国公路路基水毁类型及成因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气候多变,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因汛期洪水、暴雨或持续降雨导致的公路水毁一直是公路交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此,积极、科学、有效、全面地防治公路水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路堑边坡坍塌(滑移)。路堑边坡坍塌从水毁形态上可分为以下若干种破坏形式,从调查结果看,主要以崩塌(碎落)、滑坡为主。(1)崩塌。由于路基上边坡土(岩)体失去平衡时,在自重的作用下,突然从边坡上坍塌下来,而且速度快,坍塌后,基本稳定。其形成原因与地质及日常养护均有关系。连续降雨会导致路堑上方自然坡面流入路界的地表水径流量急剧增加,在坡体稳定性较差且路堑上方截排水设施设置不足,导致大量坡面水流入岩体之间,地表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形成软弱面,或水的渗透增加静水压力。(2)滑坡。路基山坡土(岩)体,由于长期受地面水、地下水的活动影响,它的结构强度逐渐减弱,失去平衡力,在自重的作用下,整体地沿着一个滑动面向下滑动,产生滑坡病害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地质和水文因素有关。一是地质条件:在岩土层中,必须具有受水构造、聚水条件和软弱面(该软弱面也是有隔水作用)等,才可能形成滑坡。二是地质构造:岩体构造和产状对山坡的稳定,滑动面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一般堆积层和下伏岩层接触面越陡,则其下滑力越大,滑坡发生的可能性也愈大。三是地形及地貌:从局部地形可以看出,下陡中缓上陡的山坡和山坡上部成马蹄形的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较大时,在坡积层中或沿基岩画易发生滑动。2、路堤边坡坍塌(滑移)路堤坍塌主要是路堤土体遇水软化,在较陡边坡无支撑的情况下,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剪切力,超过了粘结力和摩擦力所构成的抗剪力,因而土体沿松动面下坠散开。路基坍塌破坏了路基的整体性,损害了路面的通车功能,易造成交通中断,是比较严重的水毁病害。其形成原因有多种。(1)沿河路基。山区公路平面和纵断面标准越来越高,为了争取路线的空间、降低造价,大都将路线布置较低,甚至设置在河谷较高的滩地上。这种布线往往存在许多沿河公路路基侵占河道、压缩河床过水断面的情况,在长期或间断性地遭受水流的冲刷、浸泡作用后,造成沿河路基及其附属防护建筑物的水毁,甚至重复水毁。(2)河流冲刷。河流对路基的冲刷作用即水流流过路基边坡坡面,冲刷坡面的泥沙颗粒,因流速大于泥沙起动流速而将其带走形成坡面冲刷;再者是坡脚冲刷,河湾、对岸挑流绕流等引起的螺旋流冲刷填方边坡的坡脚,坡脚河床泥沙被带走,坡面高度和坡度增大,使边坡因上部重力作用失去稳定而坍塌。坡脚冲刷是造成路基水毁的主要原因之一。(3)设计考虑不足。目前,不少设计单位对山区小型排水构造物的测设缺乏系统设计,山区排水构造物不但要排水,还要输沙,很多山区公路的边沟和小桥涵因忽略了输沙因素而造成堵塞,水漫路面,冲毁路面和路基,从而造成较大的公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