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左传》学习重点: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3.了解“之”、“其”的用法。掌握下列字词:(1)曹刿()(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弗()敢加也(5)小惠未徧()(6)小信未孚()(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下视其辙()(10)登轼()而望(11)彼竭()我盈()(12)望其旗靡()guìjiànbǐfúbiànfúchéngsháozhéshìjiéyíngmǐ朗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小惠未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再而衰彼竭我盈望其旗靡指鲁国参与目光短浅即“以何”,凭什么同“遍”,遍及指猪、牛、羊等祭品虚夸,即以少报多为人所信服动词,赐福,保佑案件即使动词,击鼓驱车追赶第二次充满,指士气旺盛倒下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b.选择了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齐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思考: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