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李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境界、大事业都是由易事、小事累积而成,它们的成败往往由细节决定。可以说,精致的态度和方法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保证。宋代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也就是说,对任何事情要做到精密细致,好了还要求更好。众所周知,我国的海尔集团也因为采用精致化的管理而迅速崛起,他们的“零缺陷”、“日清”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管理史上的坐标。世界已进入精致化时代,学校也不例外。在各校你追我赶创品牌和特色学校的浪潮中,许多教育管理者都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拉开了学校的档次:文化传统?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设备?……不可否认,这些差异的确制约着一些学校的发展,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些差异越来越小,有时甚至微不足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校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呢?我们认为,学校管理的粗放型与精致化的区别正是导致学校之间差异的关键所在。在我们身边,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大到国家建设,小到每一个具体单位,从来都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纵观国内的优秀学校,无一不在细节的管理上下大功夫。学校精致化管理的对象涉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及信息七大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才能实现学校的预定目标,其中人是关键因素。许多事情成也于人,败也于人。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精致化管理要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在日常管理中,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致,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致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致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的事情用心做好。因此,学校实施精致化管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1、提升理念,统一思想。美国西点军校成功的秘诀在于“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借口”体现出一种负责、敬业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正是秉承这一重要行为准则,西点学子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工作能力,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自信、主动、敬业,从而成为可信赖和承担责任的人。通过学习讨论,要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能让人如意一世;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就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2、讲求规范,明确细则。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学校必须制订、完善各项制度,引导教职工规范工作行为保障政令畅通。精致化的学校建设要依靠全体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长期的使命,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起关键在于管理层的思想转化为广大师生的实际共识。3、令行禁止,奖罚分明。再好的制度也须在执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一张废纸。事实证明,好的制度关键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不力也是没有用的。即使制度的拟定非常充分,但由于执行个体对制度措施的认识理解不一致,执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走样”,所以要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需要对制度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控制。精致化管理的精髓就是人人会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一、校园因精致化而和谐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制。学校以民主推荐、群众投票、领导考核的方式,把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同志充实到领导班子里来,以加强行政班子领导力量。努力建立行政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这样一来,干部队伍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都大大前进了一步,竞争激励机制使学校万象更新,政通人和。这是机制的和谐。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实行以年级为主、管理重心下移、分条分线的管理模式,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