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中,传统农业已经逐渐开始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依靠各种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等)以及先进科技成果与信息技术的利用有效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都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的,信息化水平一直就比较低。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化,就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劳动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使得供求信息出现滞后、闭塞的现象,导致农民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严重挫伤。基于此,广大农民理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劳作方式,学习现代先进的科技农业知识,依据市场需求来对生产经营方向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以此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然而,对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向以及农业产品的均衡发展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按照国家的农业发展要求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但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并没有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互联网上发布的那些与农业信息相关的新闻都缺乏权威性,而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农业新闻又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与共享。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下,农业信息化服务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信息化服务系统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二)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实施难以落到实处要想让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完美的融合,俨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第1页共3页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知识储备较深的农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同时还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以及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设备。但是,目前很多农民都认为使用网络的成本过高,且并不是必需的,这就直接导致农村网络覆盖率较低的现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十分广泛,虽然国家政府在农业的发展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明显还不足够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很多农业地区都严重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加之信息化网络的覆盖率较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实施必然将受到严重影响。(三)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较低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大多数都是编制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士,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专业性,导致他们很难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经济管理和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产生阻滞效应。另外,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较低,无法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策略(一)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要想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首先就应该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不断丰富,从而保证所发布农业发展信息的科学性与真实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同时,应该充分结合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发展上的实际情况,撰写具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信息,这既能够有效保证农业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更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与认识到农业发展状况。(二)强化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专业素质人才,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经济管理主体中最欠缺也最需要的。上述说道,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聘用的人员基本都不是专业人士,多为编制人员,整体素质较差。那么,为了彻底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就应该正确认识信息社会的竞争主体(即人才之间的竞争)。然而,为了让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保障,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第2页共3页平,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素质。针对于政府来说,要想实现对农业信息人才团队的完善,推进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