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欣赏曲目教材分析1、《丝绸之路》作品分析:作品中电子合成器音色较为丰富,在四小节空灵、飘渺的短小引子之后,富有中国音乐色彩的主旋律典雅、舒适、轻柔地悠悠回荡。全曲主题不断地重复、发展,加之合成器不断变幻的音色,乐曲显得悠远、唯美和神秘,令人对那远古文明之旅充满了遐想。创作背景:1980年喜多郎为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广播公司合拍的大型专题片《丝绸之路》做电视配乐,创作出了《丝绸之路》三部曲。为了完成这部作品,这位像苦行僧一样清瘦脱俗、长发飘飘的音乐家先后穿越14个国家,走完从古都西安到罗马13000多千米的丝绸之路全程。在新疆和田,他背负沉重的录音器材,为捕捉大漠过客的轻歌走向40摄氏度的茫茫戈壁;在敦煌,喜多郎任思绪自由翱翔,与千百年前的古人伟大的情怀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在印度,喜之郎追寻着佛教的传播,走向禅宗深邃的意境⋯⋯喜多郎把他音乐创作中表现和煦意境的手法与广袤的丝绸之路融合起来,使这部纪录片及音乐像丝绸之路般具有悠久而深远的意义。2、《送别》歌曲的分析:歌曲《送别》是一首用外国的曲调配上新词的学堂乐歌。此歌旋律简洁流畅,优美动听,四个下行的主题乐句,使歌曲表现出忧伤的情绪。歌词紧扣主题,前半段全部用来写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离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后半段以“今宵别梦寒”、“惟有别离多”表现了对人生离别的无奈。歌曲的流传历程:《送别》这首歌曲旋律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特威所作,原歌名《梦见家和母亲》。由于此曲旋律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曲犬童球溪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一曲。《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后1907年,此时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且又热衷于音乐,他对《旅愁》有较深的印象。20世纪初,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李叔同将此曲题词并介绍到中国来。而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插曲或主题采用《送别》这首歌后,更使歌曲家喻户晓。相关文化——学堂乐歌: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人们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2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他们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学堂乐歌以旧曲题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3、《樱花谣》作品分析:樱花是日本人民最热爱的一种花,它和富士山一样,被视为日本名族的象征。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樱花盛开的时节,这时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观赏。日本有许多赞赏樱花的歌,最为世界人民所熟悉的是《樱花谣》。这首歌曲采用了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这种调式以两个结构相同的三音列构成,它的第一音与第二音是小二度,第二音与第三音是大三度关系,核心音为3和7,各乐句的落音分别为743,这些都是改歌曲的特点。歌曲的旋律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日本民歌色彩。背景资料:公元7世纪时,持统天皇开始到奈良的吉野去赏樱。到了300年前的德川幕府时代,赏樱逐渐从达官贵人的圈子普及到一般百姓,形成了每年的4月的樱花节。这时,全家老少或亲朋好友,一齐聚会在花满枝头的樱花树下,席地而坐,弹起三弦琴,唱起优美的《樱花谣》。欢乐之余,再美餐一顿,其乐融融。相关文化——日本及日本音乐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隔海相望。全境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四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日本是个多山国家,著名的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日本各地均有方言,通用的语言是日本语。宗教以佛教和神道为主。在各种节日中,元旦与盂兰盆会最受重视,跟盂兰盆节有关的民歌也特别多。日本的民歌起源较早,在公元六七世纪的文献中就有了歌谣的记载,有文学家认为,这是最早的古代民歌。现存的、有规律的日本民歌,绝大部分是17世纪的产物。柳田国男根据民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将日本民歌进行了分类:田歌、场地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