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中国》各章内容概括乡土中国》一书共包括十四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证了乡下人“不愚”的观点,引出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第四篇《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第五篇《维系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私。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父系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会家庭的功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即主张安于现状的亚普罗式的文化和主张克服阻碍、不断创造的浮士德式的文化),并以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第八篇《礼治秩序》:“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于成规。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第十二篇《血缘与地缘》:介绍了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承接第十、十一章,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内容简介】《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1.《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