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初中散文阅读通案一、阅读要求(一)文学类文本作品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二)阅读答题总原则:(1)要求分点答题;(2)要求遵循“答案从文中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原则);(3)看分答题;(三)“六步”阅读法1、看标题:明确文章大致描写的内容。如:朱自清的《春》,看到标题可以看出写景。《白杨礼赞》是写物。2、明散聚:理解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明确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做铺垫的。即是,要明确每段写什么内容,而文章的主体内容主要写的是什么。3、抓文眼:即是要抓住文章中主要表现或者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如:《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首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心情,突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的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赞美。《背影》中,“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透露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怀念之情。4、重感情:要对“文眼”与“感情”进行区分。文眼,是文章主要表达的情感。感情,是文章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中作者融入的具体感情。《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不仅是写景,也是在抒情。抒发的不仅仅是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更有对生活的热爱之情。5、识线索:散文为了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目的,在组织材料时,用线索贯穿起所有材料。线索类型: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时间、空间、思想情感的变化(包括情感、思维、心理等)6、得神韵: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因此,阅读散文,除了能够读懂散文,还要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即是对文章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的品味鉴赏。【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虽然已经读过题目,但是初读文章只需要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1、写什么(文章主要内容)2/7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情理义)3、怎么写(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四)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归纳中心,理解文章内涵,开放性试题答题需要)问:直接要求概括全文,某一段的内容或作者情感答题要点:1)尽可能利用原文词句回答,2)归纳时一定注意归纳方法的使用。2、归纳内容和主题的方法主要内容:文章写了什么,表面能看到的内容主题:从文章的内容感受到抽象的(感情、品质、道理、本质⋯⋯)常见问题:有的写一件事,有的写多件事。在写多件事的文章中,有的并列详写几件事;有的详写一件事,略写其他事件。面临以下三个难点:a.怎样规范概括一件事;b.并列详写几件事如何处理;c.文中写了多件事,有详、有略如何处理。概括方法:A)概括一件事的方法是:谁+做什么判定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的标准:1.这个人物(或事物)从开始就出现在事件之中,并一直留在事发现场;2.核心事件都是他(或它)做的。“做什么”——要着眼事件整体。例:《西游记》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整体说的是。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并列详写几件事的方法:(1)采用概括一件事的方法一一进行概括;(2)如果主语完全一致,表达时,只在概括第一件事时保留主语,其他事件保留“做什么”部分,并列陈述即可;(3)如果主语不同,则直接并列陈述。例1: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并列写了三件事:一是志愿军战士血战松骨峰;二是志愿军战士烈火中勇救朝鲜儿童;三是志愿军战士防空洞吃雪。C)有的事件详写有的事件略写的处理方法:(1)详写的事件按照一般概括方法处理;(2)略写的事件用“等事件”代替。例如:朱自清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