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导言)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牮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风格是强调冲突,如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冲突,现代精神分析如客体关系学派虽然表面上冲突论的色彩不突出,但精神分析强调冲突的精神并没有随术语的改变而消失,如客体之所以被婴儿分为“好客体”和“坏客体”,其依据是客体能不能满足婴儿的欲望,这实质上还是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时期就强调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而投射性认同、自身客体、部分客体等等概念的内涵就可以理解成,当婴儿面临欲望和现实的冲突无法解决时,他就需要通过投射性认同,通过把外在的、客观的客体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操作变成自身客体,把一个完整客体分裂为部分客体等等的防御机制,以便进行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贯注及反贯注。但精神分析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位咨询者体验到了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究竟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在他头脑中的反映,还是他婴儿时期的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的重现使他投射性地认为世界上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也有个问题悬而未决:婴儿体验到的冲突是他家庭的冲突的烙印呢,还是他自己心理世界与生俱来的特质?弗洛伊德本人在此两种倾向之间摇摆不定,对此问题的回答前后不一致。这也造成了后世精神分析学派的纷争。如果是一个受过系统论思想影响的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就可能是:“都有!都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个精神分析的理论假设都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上的:人的现在问题都是有一个明确的、过去的原因决定的,现在的因素对此问题只起到了诱发的作用。所以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必须回到过去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而系统论者的逻辑前提是:人类的理智并不能确定各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唯一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是有这么一个“第一推动力”,由于循环、反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人们很难找到这个第一推动力是什么,这样寻找“第一推动力”的做法就像寻找一个圆究竟什么地方是起点,什么地方是终点,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徒劳无功的。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一个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对心理治疗师来说,关键不是确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而是怎么解决问题。寻找到一个唯一的原因,获得领悟,对有些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不见得是最有效、最迅速的解决方案。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就是系统论。狭义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指的是意大利米兰的普通系统论家Selvini-Palazzoli和Papp为主的家庭治疗流派。广义的系统家庭治疗包括所有的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几个主要的分枝是:Bowen的代际治疗,Minuchin的结构治疗,Haley的策略治疗,Whitaker和Satir的人本治疗等。本文采取的是广义的概念。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评述)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有学者质疑,“怎么可能有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因为一方面,精神分析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而另一方面,家庭治疗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这两者的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是由客体关系理论整合起来的,Nichols提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际关系的起源和本质,以及在过去的关系中成长,并一直影响到现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内在结构。强调的是精神结构,而精神结构用自我表象或客体表象的形式保存了早期的人际经验。”(Nichols,M.P.,1984)而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人们从早年家庭中内化的客体关系,及其对现在家庭的影响。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很多理论框架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Bowen指出,各个领域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仍然继承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情绪障碍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是治疗关系是对情绪障碍的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Bowen,M.,1976)不难看出,很多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理论术语其内涵和精神分析的某些术语是很相似的。如Bowen的情绪系统、情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