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形态演变作者:逸空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0期中国历史文物上的龙,可谓泱泱大观,不计其数。然而当人们遇到一个陌生的有着龙造型的文物,不禁会茫然许久。因此,我们需要用精简概念,总结一下历代龙的特点。经过仔细比较,笔者发现,龙的特征是存在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从形状上不好总结,于是本文选择了姿态总结。龙的姿态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发生改变的,逐步形成现在的龙的形态。文中笔者试图用两个字概括出每个历史时期的龙的时代特征,以期人们只要把两个字领悟,就可以大体鉴别出龙的年代。中国龙的形式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时期:第一期,史前至夏(?-1700BC),态曰虫龙,姿日卧龙。龙的艺术形象形成期,龙的造型以玉器为主要载体,圆雕,兽头,头上有角,口微闭,身体蜷缩成“c形”,大多没有四肢四足,体表光滑,无鳞片,孙机先生名其日“蜷体玉龙”。对龙的起源研究的说法很多,孙机认为,蝉等昆虫的幼虫因为可以“托生”,好似死后重生,故而被人们崇拜。这一时期龙的整体形象就像是一条奇怪的虫,而不是气势磅礴的龙,姿态是蜷缩在一起,可以叫“蜷龙”,或可以叫“卧龙”。文物实例如下:玉龙新石器,红山文化高26厘米,剖面直径2.3至2.9厘米,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点评:此龙嘴巴较长,有人称之“马龙”或猪龙”。因为年代久远,接近事实,估计是比较真实的原始龙”,而非他龙。这种玉龙形体较小,躯干有穿,可以佩带。玉兽玉玦新石器,红山文化高5.9厘米,最宽5厘米,最厚1厘米,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出土,内蒙古巴林右旗文物馆藏。点评:此龙,或日非龙,其形似胎。如下图。玉环兽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点评:一说头部像熊,故又曰:“熊龙”。第二期,商一春秋(BC1700-Bc476),态日夔龙,姿日爬龙。龙的造型以青铜器为主要载体,称为“夔龙期”,多依附青铜器,形成漏圆雕、高浮雕或浅浮雕。造型神秘诡谲,大多装饰塑造比较繁密,造型严谨庄重,即使线条流畅,然则肢体比较生硬,除了尾部以外,粗细的变化小。这时期,龙已经可以张牙舞爪,虎头,头上有柱状角。没有耳朵,没有脊鳍,没有胡须和翼鳍。大张口,甚至舌头,身上的脊鳍做成方齿状,鳞片为菱形和长方形,或以“回纹”装饰,商晚期开始出现四肢,但足只有三趾。有些龙面抽象为所谓的“饕餮纹”。龙的样子似鳄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姿势像在爬走,所以叫“爬龙”或“走龙”。文物实例如下:镂空龙纹钺商代后期长17厘米,圆穿径9厘米,1964年陕西城固五廊庙出土,城固文化馆藏。点评:龙为走兽状态,张口疵牙吐舌。身上有圈状图案,以示鳞片。龙纹觥商代后期高18.8厘米,长24.1厘米,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山西省博物馆藏。点评:像鳄鱼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头上有柱状角。第三期,战国一秦(476BC-207AD)日游龙。龙的身躯线条开始流畅,不像以前那么生硬,形体明显呈颈细尾细的流线形,像鳝而有足。龙的鳞片和脊鳍比较简化,多是用一节一个“丙”字形文饰来表示。龙的四肢明显伸长,但仍然只有三趾。龙世俗化,像一种灵兽,有角,但不是鹿角,没有耳朵、胡须和翼鳍。无论帛画还是画像砖石,龙的姿态都像在水里游动,而不是在天上飞翔,因此,叫“游龙”。文物实例如下:妇女龙凤帛画》上的龙战国点评:躯体明显呈颈细尾细的流线形,像蛇鳝而有足秦代砖刻上的青龙点评:龙的鳞片和脊比较简化,多是用一节一个“丙”字形文饰来表示,只有三趾。没有须髯和触角。第四期,汉一唐(206AD-907AD),日跃龙。从汉代起,龙出现须,除了小腿无鳞以外,鳞开始比较细致繁密,西汉为蛇鳞,之后向鱼鳞发展。但出现少数腹甲,身躯不仅曲线流畅,有强烈的粗细变化,形成生龙活虎的动感。龙的造型以青铜器和玉质配饰为主要载体,有大量建筑性器物上塑造有龙,如瓦当、墓室画像砖石等。在这一时期,龙的身体,除玉器装饰以外,粗细变化很大,看起来矫健而道劲。总体上,龙的姿态像在奔跑或跳跃。即使有的好像想把龙加工成飞的形象,但是到头来还是个奔跑状或跳跃状。于是,称之为“跃龙”。汉至唐的龙,有了类似老虎或牛的耳朵,前肢出现飞舞的翼鳍,仍然只有三趾。与其他时期相比,汉唐的龙,身姿矫健,气宇轩昂,气度不凡。汉代比唐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