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诗经》有诗311篇,分为六类:《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小雅》的六篇《南亥》、《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有目无辞。实际上只有305篇。2、《诗经》的传授西汉传《诗经》有四大家:(1)齐人辕固生所传之齐诗;(2)鲁人申培所传之鲁诗;(3)燕人韩婴所传之韩诗;(4)鲁人大毛公毛亨和赵人小毛公毛苌所传之毛诗。赋就是铺陈、描述。比就是比喻。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诗经》的章法特征主要是重章叠句。诗经》的体裁有两种:主要是四言体,其次是杂言体。这“汉魏风骨”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再现一、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著名的楚辞作家《九辩》是优秀的抒情长诗三、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四、《楚辞》的成书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离骚》的主要内容与长诗的结构1、《离骚》的主要内容:表达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对它的执着追求;痛怨怀王的昏庸,怒斥党人追名逐利、祸国殃民的行径;抒发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的怨愤;表明不同流合污、为国献身的意志。1、楚辞亦作“楚词”。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洪篇巨制,后人仿效,各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2、屈宋战国时楚辞赋家屈原、宋玉的并称。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原是骚体的开创者,宋玉略后于屈原,也是有名的辞赋家,对后代文学都有影响。要“3、《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4、《九章》《楚辞》篇名。屈原作。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朱熹以为系后人辑集,“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今人多从之。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理想。清代以来的研究者或疑《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非屈原作,但无确据。5、《九辩》《楚辞》篇名,战国时楚人宋玉作。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不满,描写细腻,带有悲伤色彩。王逸《楚辞章句》谓此篇为悲悯屈原而作。1、试述楚辞体的来源和它的主要文体特点。2、屈原生平和思想简述(选做题)。3、简述《国殇》的思想内容及其思想意义。1、答:(1)来源:其一,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所谓楚声与楚歌有着直接的关系。楚声就是指楚地的音乐、乐调,楚歌就是指楚地的民歌。对楚辞体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民间巫歌。在楚地,祭祀时用巫,他们“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从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可明显看出这种楚地巫歌的影响。其二,明显地受到北方诗歌代表《诗经》的影响。比如《橘颂》、《天问》是四言诗,这主要是《诗经》的诗歌形式。其三,战国时代纵横家铺叙华彩的言词和当时记载这些繁词华句的散文作品,对屈原的楚辞也有相当的影响。(2)文体特点:楚辞,按其名称的本义来说,就是指楚地的歌辞的意思。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宋代研究楚辞的学者黄伯思曾经对楚辞这个名称进行过解释,他说:“盖屈、宋诸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诗歌(《校定楚辞序》)“书楚语”,即是用楚国的方言来写的;“作楚声”,楚声就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