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发展时期一、宏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上好一节历史课,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够构建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这才能够做到历史教学的高屋建令区、水到渠成,纲举目张,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以课论课从而缺失课堂教学灵魂的不足,因而,宏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是历史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必备前提。因此必须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中心环节。1.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众所周知,由于清朝末年封建制度的落后,致使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革命的任务也发生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任务,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落后而挨打,因为不挨打就要使国家富强起来,就要使国家走向近代化,因此实现近代化是中国革命的原因,也是中国革命的目的,所以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诚如胡绳所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为走向近代化中国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抗争与探索。正如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到: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了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概括地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资政新篇》描绘发展资本主义蓝图。③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实践魏源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宣告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一批近代专业人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同时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使人们认识,单纯学习外国的坚船利炮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还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因此中国的近代化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阶段。(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①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君主立宪按梁启超所说是君有权.权有限。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但是变法实际是在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首肯下才能进行的。而变法则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改革的心态急于求成,改革力度的超前,最终超出实权派所能容忍的限度,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被追捕逃亡海外,谭嗣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戊戌变法以和平的改良为开始以流血的政变为告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一部分人在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