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VIP免费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_第1页
1/7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_第2页
2/7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_第3页
3/7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字真言,是孔门七步学养功夫,也是《大学》之道研究的至高纲要所在。教化是孔门着眼点,育化才是首要,怎么做人,完成人道,人伦本份,然后才能深入社会实践。所以《大学》郑首讲:“大学之道,明明德。”孔门七证修心法,是内明修养,内明从修身做起,所以《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门七证修心法“七字真言”从何入手理解,鄙人之见,可将“知、止、定、静、安、虑、得”分成三大层次。第一大层次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第二大层次是:“定”、“静”、“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第三大层次是:“虑”、“得”。“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孔门七证修心法“七字真言”是相互制约,不能相互分离。三大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分解如下。二、深解“知”、“止”必须从“格物”入手中国人对“止”字理解范围也很广泛,“知”、“知道”、“知识”、“知己”、“知心”。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良知”、“良能”。六祖慧能大弟子荷泽神会禅师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入德之门,是明道悟道基础。“止”可以理解为停止,适可而止。这个“知”与“止”也可以讲适可以止。但曾子在《大学》中有深解,“致知在格物”。“格物”是首要的。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释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的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做到“六根”清静。所以《大学》讲:“致知在格物”,作为一个修道之人,首先是“格物”。如“物欲”不格杀,整天迷恋于“物欲”烦恼之中,岂能谈入定入静。三、“定”、“静”、“安”、“正心”是关键“止”是“定”之因;“定”是“止”之果。魏晋以后,初期翻译佛经便借用《大学》“知止而后能定”,保留禅音,配合一个“定”字,就叫做“禅定”。到了唐朝,玄樊法师又改译成“静虑”,这样一来更明显地借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充分表达出思维修炼的内涵。大小乘佛学修证原则基本上是戒定慧三学。《大学》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在中国历史上早于孔子的管仲专门著有“心术”。《心术篇》说:“心在人体,处于君主地位”,“心的活动保持正道,九窍就可以按照常规工作”,“能进到如和静明境界”,“天在于正,地在于平,人在于安静”。能正能静,然后才能安下心来,有一个安在里面,那就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就可以作为精的留位场,精乃是气中最精的东西。气通达开来就产生生命,有了生命就能思想,有了思想就有了知识。四、唯独慧力开发才能得道“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孔门七证修心法是经过知、止、定、静、安、虑六步修心,思虑慧力开发,然后才能进入《大学》所讲“明明德”的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应当讲开慧明心是七证修心法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先从“知”、“止”开始,逐步渐修进入定、静、安、虑,然而从量变到飞跃,明心见性,得道成真。大学之道是根本,也可以讲是体,明德是道的致用,从道体出发的心里和身体力行。自汉魏以后,儒家、佛家、道家把自己修行成功都用中国传统文化惯用语叫得道。孔门七证修心法是性命双修养生之道,是系统修心的经典,是值得研究的。孔门七证修心法性命双修养生之道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直至文化大革命批孔,对中国儒家“四书”、“五经”批判流毒尚待进一步肃清。当今在民众中知“四书”、“五经”真谛还是很少。儒家最大的特点,人文共溶,修身养性教化和学养合一。“四书”中有一部《大学》,可以讲是修心养性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经典,是具有划时代超时空的意义。《大学》中阐述“七证修心法”是孔门深邃的养生之道。《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著的。曾子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地阐述“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修心法。七证修心法是孔门修心求证修养高层功夫,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瑰宝。打开历史看一下,曾子著《大学》时著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刚出生,佛教刚传入中国,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