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VIP免费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_第1页
1/6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_第2页
2/6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_第3页
3/6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收稿日期:2009206217;改回日期:2010201214基金项目:邯郸市科技局项目(07231505723)。第一作者简介:李树文(1954-),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E2mail:lishuwen88@sina.com13通讯作者:康敏娟(1980-).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保护。E2mail:kmj_sjz01@163.com1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李树文1,2,康敏娟13(1.河北工程大学,邯郸056038;2.河北省资源勘测研究重点实验室,邯郸056038)摘要: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承载力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都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城市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剩余率模型。该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间的关系,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生态2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剩余率模型中图分类号:P66;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250(2010)0120085206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许多区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本来就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促进区域健康发展、提高区域承载力的要求[1]。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恰是解决区域生态地质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关键问题。目前,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国内外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的前提,建立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计量模型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1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1.1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我国,较成熟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是在湄洲湾规划(1991)报告中正式提出的[2],被定义为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对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制,是环境的基本属性和有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1992年,叶文虎[3]等又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在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建立了联系桥梁,使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有了宏观准则。1996年,彭再德[4]等进一步明确了区域承载力的概念,他认为“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着恶性方向改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随后,很多学者针对不同目的的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如同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即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存在阈值,这个阈值就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及在一定的环境目标下,在维持生态结构、地质环境系统不发生质的改变,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功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经582010年第38卷第1期Vol.38.No.1,2010地球与环境EARTHANDENVIRONMENT©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济活动方向发展的条件下,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和外部力量影响与改变的最大潜能。这一概念从本质上反映了生态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辨证关系,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纽带,为生态地质环境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