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OO年第1期(总第63期)敦煌研究D1,NHI)ANGR】E心INO.1.20o011rAL63青海省瞿坛寺西斜廊壁画的加固修复段修业(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甘肃敦煌736200)关键词:瞿坛寺;壁画;加固修复内容摘。要:瞿坛寺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由于年久失修。古建筑以及壁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揭示了青海瞿坛寺西斜廊壁画病害原因,论述了壁画的修复过程与方法。中图分类号:G26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4106(2OOO)01—-o139—o4青海瞿坛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瞿坛乡境内,寺院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后经洪熙、宣德两朝扩建,才初具规模,经历代多次修葺,迄今仍保持原来的格局和特色。寺院前临瞿坛河,背依罗汉山。寺院修建在方形土堡中,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约1oooo~,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颁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院由于年久失修,古建筑以及壁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1994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拨出专款对瞿坛寺进行抢修。经国内文物保护专家对方案的论证后,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承担了其中西斜廊、护法殿、藏经殿部分壁画的搬迁回贴工作,该项工作由段修业技术总负责。现将我们所做工作报告如下:一、瞿坛寺的地质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瞿坛寺依山而建,四群山环绕,山的石质均为砂岩,寺院建筑中所用石材也同属砂岩,这种砂岩极易风化。土质为砂性粘土,建筑以及壁画用泥均采用寺院附近的土。寺院前的瞿坛河水质较好,属雪水水质,水的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并且有利于壁画的制作。据青海省气象部门所测定数据得知,瞿坛寺年平均气温7.8cl:,年平均降雨量486turn,每年无霜期为90天,降雨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六、七月间。这种多湿低温的不利因素,是造成古建腐朽、壁画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二、瞿坛寺西斜廊画病害产生的原因:壁画制作完成后,在大自然的影响下,受到附加建筑物以及自身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收稿日期:l99ll—l0作者简介:磐肇,男(1954年一),河南新乡人。197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馆员。现在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从事壁画修复工作。⋯⋯⋯⋯⋯一·139·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病害,瞿坛寺壁画病害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二点:1、外界因素低温多湿是壁画产生病害的根本原因,该寺院坐北朝南,雨水、雪水向南流人寺院前的瞿坛河中,由于排水措施解决不好,大量水分渗入寺院内,聚集于西斜廊处,造成基础下沉,木建筑倾斜,迫使壁画出现空鼓裂隙。2、壁画自身因素瞿坛寺壁画的构造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即支撑体(墙体),全都为土坯做成;地仗灰泥层,所用土匀为砂性粘土,土内伴有较多的麦草,此泥层较厚有3—5cm左右;灰泥层,由石灰、砂土、羊毛混合,石灰量较多,在麦草泥层做好干后,将灰泥抹在上面整平,以便绘画。灰泥层厚度均在0.5cm左右;颜料层,当灰泥干后直接在上面施白粉层,然后绘制壁画,所用颜料大部分为无机矿颜料。其中红色颜料有朱砂(HgS),铅丹(Pb304)。白色颜料有铅白(PbCO3Pb(OH)2)、石膏(c~so4)、白垩(CaC03),绿色颜料为水氯铜矿(Cu2CIaOH)、石绿(CuCO3Cu(OH)2)、青色颜料为石青(2CUC03Cu(OH)2)。土红色颜料有红色粘土(03)。黄色颜料没得出结论,可能为有机性植物颜料(藤黄)。由于瞿坛寺处在阴雨多湿环境中,当麦草还没干透时,将灰泥层抹于麦草泥层上,造成麦草泥层的水分不易挥发,水份长期滞留,麦草逐渐腐烂,泥层由于盐份的侵蚀,也会逐渐出现酥碱。灰泥层对水份极易吸收,当外界湿度增大,灰泥大量吸收外界水份,使水分在灰泥与麦草层问停留,造成灰泥层与麦草泥层分离,当地基出现下沉和木建筑发生倾斜时,变造成灰泥层与麦草泥层脱离,使壁画出现了空鼓。当灰泥层水分较多时,会加速颜料中胶质的老化,西斜廊壁画的颜料胶质已出现老化现象,大部分颜料层呈粉状,轻微的触摸,颜料层就会脱落。综上所述,水份是造成壁画出现空鼓的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对西斜廊的落架大修后,排水可得以解决,这样可从根本上解决壁画再度出现空鼓的危险。·j40·三、前期的调查、实验工作为了做到对壁画揭取,回贴安全,可靠,不致造成壁画出现不应有的损失,我们做了如下工作:对局部的温湿度进行了观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