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水土保持及环境评价5.1水土保持设计5.1.1工程概况某某工程位于某某县冯三镇毛栗乡水口村境内,建于1963年。本工程是一项以农田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由于某某坝体及溢洪道破坏严重,多处渗漏等隐患,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工程拟采用对大坝、溢洪道进行加固改造的办法,消除危险因素。水库库区、坝区内无成片森林,区内多分布荒山荒坡,岩石裸露,表土极少,河流两侧则以水田居多,水土流失较严重,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由于水库集水区以地表水为主,水库淤积现象明显。5.1.2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工程实施过程中将产生少量危害弃渣,对工程区内植被将造成局部破坏,这些都为新的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建设过程中产生弃渣的部位主要是料场、溢洪道开挖等,共计产生弃渣6500m3,植被破坏面积3000余m2。在不采取水保措施的情况下,水土流失量共计5750m3(详见下表)。由于该地区水土保持能力较为脆弱,若在工程兴建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将使该地区水土保持总体功能受到削弱,工程弃渣对下游水库防洪能力造成影响。水土流失预测见表5-1。表5-1水土流失预测表项目开挖量(m3)利用量(m3)弃渣量(m3)流失率(%)流失量(m3)坝区450004500904050~53~料场区910071002000851700合计136007100650057505.1.3水土保持方案(1)方案编制的依据与制定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章第十八条之规定,对工程造成的弃渣必须专门存放,不得向河中倾倒。工程峻工后应对开挖面、料场及存放地的裸露土地进行整治。防止水土流失。一切单位或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义务。方案的目标是实现“渣不入沟,植被恢复”。措施上采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施相结合的办法。使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同步协调发展。(2)采取的技术规范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9)。(3)水土保持方案布置1、对坝区弃渣拟在附近找冲沟或坑洼地带存放,但不得占用河道。2、料场区的弃渣就地堆放,用于场地平整,对边坡用人工堆垒,表面覆土植树种草。3、主体工程竣工后,应对剥离面和渣场表面进行植被恢复。在料场、溢洪道周缘、应种植灌木草皮,覆被植物当以爬山虎、葛藤等藤本植物为宜,以便其逐步蔓延,覆盖裸岩,增加绿地面积。渣场表面应覆土种树种草,使之固水保土。~54~水保工程投资估算约5万元。5.1.4工程实施保障为使水保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关键是要严格执法,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确保水保资金的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严格验收制度。施工中要增强施工人员的水保意识,对弃渣与工程废弃物要集中堆放、及时清运,不可任意倾倒。技术上要严把施工质量,注意植被的前期护育。5.2环境保护设计5.2.1环境影响评价(1)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状况某某是冯三镇最大的枢纽工程,是全镇农业生产骨干工程,对全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工程建设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①工程废弃渣工程涉及大坝除险加固、溢洪道改造,将有一定量的土石方开挖和砂料开采,其开挖总量13600m3,弃土石方6500m3。对于工程废弃渣严禁随堆放,更严禁向水库倾倒,应选择适当的堆渣点堆放,以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破坏地区水土资源。②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机械设备运转、机动车辆运输,料场开采等对周围大气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并伴随有噪声污染。施工人员生活区每月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拉圾以及施工机械设备排放的生产废水将对当地地表地下水带来一定影响。③人群健康~55~工程施工期间,外来人员骤然增加,施工条件艰苦,卫生条件较差,可能引发流行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等的发生;加之水库有灌溉功能,通过水体极宜扩散、传播,危及镇南及下游地区的人群健康。(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结论某某除险加固工程,将提高水库的抗洪能力。目前,由于存在大坝坝体及溢洪道破坏严重,多处渗漏等工程隐患,危及下游安全,严重影响水库正常蓄水运行,水库抗洪能力低于原设计标准。经除险加固,水库的抗洪能力将达到300年一遇,对下游两岸农田起到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