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4期2006年8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24�No.4Aug.2006收稿日期:2006�03�09浅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艺术特色何�勇(江苏工业学院图书馆,江苏常州213164)摘要: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学界认为的!现代经典∀之一。这部小说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从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和情节处理等方面作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探讨,试图探寻该书的艺术特色,从而管窥它成功的秘密,亦希冀对青少年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有所帮助。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现代经典;人物;语言;情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06)04-0069-04���美国作家塞林格(J.D.Salinger)于195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美国学界认为是!现代经典∀之一。这部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全书不过是主人公霍尔顿(HoldenCaulfield)在加州一家精神病院对他的精神分析医生所讲述的故事。在进医院之前,霍尔顿是一个16岁的普通中学生,他厌恶道德沦丧、浑浊不堪的学校,考试只有英文及格,被潘西中学开除,在此之前,先后被几所学校开除。在离开潘西中学后,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难,只身在纽约游逛一天两夜,发现社会同样腐朽、丑恶。他苦闷、彷徨、放纵、失意,以至最后精神全面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部小说发表后,在美国文坛引起截然相反的两种褒贬评论:一种认为,青少年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增进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加强对丑恶现实的警觉,促使自己选择一条自重自爱的道路;另一种则认为霍尔顿言语粗俗,行为怪异,整日无所事事,沉湎于梦幻之中,这部小说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后一种评论意见导致此书一度被某些学校和图书馆列为禁书。然而小说的轰动效应未因此受到多少影响,该书不断再版,至今其总销售量逾千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如今这部小说在美国受到史学家的重视,被美国青少年奉为!圣经∀。这部书既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又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何以会如此成功呢?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探寻其艺术特色,以期管窥它成功的秘密,同时也希望对青少年读者欣赏这部作品有所帮助。一、性格丰富的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一部小说是否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关键在于作者是否塑造了一个或几个血肉丰满、个性突出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打动了美国青少年的心。小说一出版,就受到美国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生纷纷模仿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小说出版多年后,外国学者跟美国学生一谈到美国现代文学,学生们就会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霍尔顿。作为一个中学生,霍尔顿何以会有如此魅力呢?这是因为塞林格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又注意张扬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并有机地把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人的性格是由思想、感情、行为等因素组成的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复杂系统,性格的形成蕴含丰富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历史的内容。高尔基认为:人们是形形色色的,没有整个是黑的,也没有整个是白的,好的坏的在他们身上搅在一起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空虚。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国际上加剧冷战,国内镇压进步力量,有些人粉饰太平,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另有些人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想要反抗,却又缺乏光辉的理想,只能保持沉默,作消极的反抗。因此美国有的史家把美国上世纪的50年代称为!静寂的五十年代∀或!怯懦的五十年代∀,霍尔顿正是这一年代的代表人物。霍尔顿的同学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尽管霍尔顿厌倦这种生活方式,但近墨者黑,他也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如:抽烟、酗酒、不用功学习、满口粗话、爱和女孩子厮混,这些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在他身上产生的影响。但是,这些坏习气不是霍尔顿性格的主导方面,他和他的兄弟、妹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