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油物性基础知识及原油安全防护知识【要点】1、原油化学组成与理化性质。(0.5学时)2、原油物性基本概念。(0.5学时)3、原油分类方法。(0.5学时)4、输油工作中常见原油物性分析标准、一般操作与注意事项。(1学时)5、原油火灾危险性。(0.5学时)6、原油火灾消防技术。(1学时)7、原油防火防爆、防静电与防毒。(1学时)第一节概述教材:《储运油料学》、《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1~4及相关标准【案例】1.严格意义上的原油与石油有区别吗?2.原油含水对输油生产有那些具体影响?3.为什么要了解原油性质?4.石蜡和地蜡哪个熔点高?5.原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组成。6.火灾的分哪几类?7.石油产品火灾危险性分类。1、石油的一般特性石油是地下开采出来的油状可燃液体,未经加工的石油通常又称为原油,它是多种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非烃类化合物(含S、O、N的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其平均含碳量为84~87%,含氢量11~14%,密度一般小于1.0g/cm3,热值一般为43542.7~46054.8kJ/kg。2、石油的稳定石油从矿井采出后,需经矿场脱水、脱盐、稳定处理,也就是说商品原油与石油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原油稳定是降低原油蒸发损耗的重要措施。原油稳定的原理是改变温度和压力分离轻组分,即从原油中脱出C1~C4组分,(常温常压下的气态组分),降低原油的饱和蒸汽压,使其在常温常压下能较稳定地储存于油罐中,减少油气蒸发损耗,同时,稳定时脱出的轻组分还可加以利用。稳定原油的饱和蒸汽压一般应低于0.1MPa,(小于当地大气压),C4的挥出率小于5%。从原油中脱出轻组分的多少即原油稳定深度。稳定深度越大,设备越复杂,投资越大,原油收率降低,质量下降。故常用原油蒸汽压来衡量。在常温和最高储存温度下,原油蒸汽压一般<0.07MPa,C5的脱出率应小于原油中C5的5%(重量比)。不同国家的原油稳定深度要求不同,例如60℃时稳定原油的蒸汽压:中国<0.1MPa,美国<0.07MPa,前苏联<0.065MPa。3、石油中的杂质石油中通常还夹杂着开采及储运过程中混入的砂石、铁屑、结晶盐等机械杂质和水分。原油中的水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游离水、悬浮水、乳化水、溶解水。原油中含水对于储1运过程中的计量准确性和石油加工的正常生产(如“冲塔”)都有很大影响,另外输送过程中如原油含水过高,一方面加剧管道、设备腐蚀,另一方面,浪费了管道的生产能力,加大了脱水负荷。商品原油中含水率不高于0.5%。对于燃料原油,有资料说适量的含水率,在一定范围可以节约燃油消耗。但是含水燃料油在罐中预热到100℃时会造成冒罐事故(突沸)。燃料油含水(水呈非乳化状态)会使火焰脉动、间断甚至熄火。一般燃料油含水3%。就会使燃烧不稳定,含水5%。就会造成燃烧中断,因此燃料油在供给燃烧器之前应进行充分脱水,水分应控制在2%以下.(在加热炉计算题中,应注意燃油扣水)4、了解原油性质的必要性石油及油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评定其质量、衡量油库管理水平、控制油品输送过程的重要指标,也是输油管道、油库和石油加工装置的重要设计与生产依据。对于我们长输管道,原油性质决定了输油泵站建筑耐火等级、泵站消防要求、设备防腐、罐区消防设施等的设计、选型,也影响输油生产工艺的选择。5、原油的化学组成按《原油管道输送技术》P2~4页。5.1原油中的烃类化合物原油中的烃类化合物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分清原油主要元素组成——碳、氢;主要化合物组分——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石蜡:一般石蜡相对分子量300~500,分子中碳原子数20~35,熔点30~70℃,主要由正构烷烃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异构烷烃、单环烷烃、双环烷烃及单环、双环芳香烃。地蜡:地蜡相对分子量500~700,分子中碳原子数35~55,熔点60~90℃,成分复杂,主要由正构烷基和异构烷基的环烷烃组成。5.2原油中的非烃类化合物胶质:一般是指能溶于石油醚(低沸点烷烃)、苯、三氯甲烷、二硫化碳而不溶于乙醇的物质。胶质是红褐色到暗褐色并具有延展性的粘稠液体或半固态物质,对油品有极强的着色能力,油品中的胶质燃烧易形成炭渣,引起机械磨损或堵塞,常温或受热氧化可转化成为沥青质,高温下甚至可生成不溶于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