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习人物传记的相关知识和特点•2、过程和方法:学习用其他人物烘托主要人物的写法;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的写法;学习使用诗文、歌词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第一,掌握生字生词,并会运用•第二,懂作者、懂体裁、懂题意••第三,懂结构。读通课文第一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准下列红体字的音•zǎichóupánghuánmùqīngxiè•宰割筹划彷徨仰慕氢弹懈怠•áishǔcuìdiàntuòxūn•癌症署名交瘁奠基开拓元勋•kānànxiǎnxūnrú•难堪黯兮鲜为人知熏妇孺皆知•解释生字词1•1、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2、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的流泪。•3、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4、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5、锋芒毕露:才干能力完全显露出来。•6、家喻户晓:家家都了解,户户都知道•7、妇孺皆知:妇女和孩子都知道•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为竭尽全力,直到死后才停止。后指对事业尽心竭力不惜一切。•用课文的生字生词造句•相信我行,我能行!•懂作者:•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美籍华裔•懂体裁:•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人物传记•懂题意:•本文以____________为题,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邓稼先》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一、杨振宁和邓稼先两家可谓世交。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祖籍安徽合肥,留美归国后,在北京清2华大学任教授。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祖籍安徽怀宁,他专攻美术史,也曾在美国留学,被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合肥与怀宁本就相距不远,又在千里之外同校供职,两位教授备感亲切,视为同乡。他们两家都住天清华园西院,相邻而居,只有一墙之隔,关系相当密切。杨振宁生于1922年,是家中的老大。邓稼先比杨振宁小两岁,上面已有了两个姐姐。他俩虽然不是亲兄弟,却因年龄相近,常在一起玩耍,情同手足。•稼先和振宁真正成为好朋友,是在上了中学以后。他俩先后考进崇德中学,这是一座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振宁早两年进校,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机灵鬼”。稼先也很聪明,但性格较为沉稳,待人忠实厚道,真诚可靠。这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珍视对方身上的优点,并看做自己性格的补充。在课余时间,他们常常形影不离,或是趴在地上玩弹球,或是在墙边以手代拍,摹仿壁球游戏,或是在一起谈天说地。两人相处时,常常是振宁指手画脚、口若悬河,稼先则是面带微笑、洗耳恭听。•稼先的母亲舐犊情深,时常做些可口的饭菜送到学校。每逢这时,他便叫来振宁一同享用。母亲看着他们把食物吃光,再返回清华园。芦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打破了他们无忧无虑的学校生活,这对小友也被迫分离。杨武之举家迁往昆明,杨振宁随家南下。邓以蛰因患肺结核咯血不止,只好留在清华,租了小房暂住。因为崇德中学是英国人所办,日军不敢贸然令其停学,所以稼先继续读了两年,于1939年随大姐邓仲先也到了昆明。•二、北平沦陷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均迁往云南昆明,于市郊一片起伏不平的丘陵间,合并组建起西南联合大学。这所抗战期间名扬全国的高等学府,拥有许多著名的学者3和教授,可谓群英荟萃。杨振宁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本科学习结束后又进修两年硕士研究生课程,所以他总共读了6年。邓稼先于1941年到达昆明后,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校学习4年。这样,他俩共有3年在同校同系学习•战争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给振宁和稼先造成更多的接触机会。他俩相差三个年级,可是在野外躲避空袭的时候,却可以随时相伴了。当初崇德中学的一对顽皮小友,这时已成为英姿勃发的年轻大学生,他们的关系依然水乳交融。振宁志怀主远。谈吐中常以天下为已任,同学们俏皮地称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又因他头脑聪明,反应敏捷,外号叫“杨大头”。稼先为人朴实忠厚,和善可亲,同学们亲昵地称呼他“邓老憨”或Pure(英文纯洁、纯真之意)。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