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古诗?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归园田居陶渊明作者简介:(365—427)一名,字,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時代杰出诗人。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到39岁时,他曾亲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君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就没再做官。潜元亮东晋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huìhèzhǎng理解字词归园田居.swf理解字词归园田居.swf•兴:起来。•荷:扛着。•狭:狭窄。•长:丛生。•但:只要。•愿:意愿。请你说说诗句的意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以及。地点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早上起来。荒秽:丛生的杂草。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反而。扛着锄头。带月:顶着月亮。荷锄:艰辛月下归耕不以为苦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名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_____句点明主旨。末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探究:“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渊明有怎样的愿望?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又很含蓄。品味诗歌:内容:种豆→收获稀少,耕作辛劳感情:意愿→辞官归隐,远离污浊语言特色:平淡自然,真挚醇美其一∶辞官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聚亲朋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四∶访故旧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欢夜饮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总结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文,我们要了解他诗文的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使使至至塞塞上上王王维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王维(701-761)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