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我见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难题。有的学生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学生训练的力度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旨在摸索一条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路子。一、消除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所从事活动获得成功的的重要条件。因为小学生写作文就是要写自己生活中所看见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成功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了解分析并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环境,采取生动、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观察生活,让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教师在作文前要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题材平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才是写作的关键。一般地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在想象作文《20年后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诉苦”: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饭,洗衣服,时间不够用,要是家里安装了电子保姆,定时完成预定的工作,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笑了,也纷纷应和我。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刹时热闹起来,有同学说要一支“电子纠错笔”,发现写错别字马上会发出警报提醒你;有同学说要一本“感应字典”,只要你把这个字的拼音或者字形写上去,字典马上会把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显示出来……讨论还在进行,这时,我板书了作文题目“20年后的……”,说:“同学们,或许我们现在设想的,20年后都已经出现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东西拿过来吧!”学生疑惑不解:“老师,今天的作文就写这个?”我笑着点了点头。不一会就看见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今天的习作。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师巧妙安排的“导写”中,学生写作的激情得到激活.二、开展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有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观察小1动物”、“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包饺子”、“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甚至要求学生写一首小诗,创作一副对联……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更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三、改革评改方式,激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而我觉得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原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我尝试着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在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每次习作当堂完成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