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第七讲讲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学习目标作者介作者介绍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扬州老”一语成谶。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背景资料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关于作品关于作品《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为止。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既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内容主旨《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王冕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第三部分(46-55)“市井奇人”的发现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以“幽榜”回映“楔子”。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儒生形象一、儒生形象((八股文士八股文士))1、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如:二进(周进、范进)2、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如: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如:匡超人、牛浦郎主要人物介绍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周进2.范进(腐儒的典型)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