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读苏东坡《赤壁赋》说到文章本身,首先应留意到它体裁方面的特点。它是“赋”,不是纯粹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用比拟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重的诗意。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获得成功后的一个新成果。但是这种新体的“赋”非常难写,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后,便不大有人染指了。既然它是“赋”,就应具有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苏轼写这两篇赋,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代的作家写赋时那样大量堆砌辞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多。至于“体物写志”,则《赤壁赋》以“写志”为主,“体物”的部分着墨不多,却也精警凝炼,形象鲜明。作者在赋中所铺张的内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讲的抽象道理是通过形象、比喻、想象、联想以及凭吊古人和耽赏风月等方式来完成的,并不显得空泛或单调。这是在古人传统的根底上有所创新的结果。试以欧阳修《秋声赋》与之相比,欧赋的说理内容就未免过于抽象了,因而不及此赋更为扣人心弦。此外,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有短幅叙事,中间有主客咨询答,此文亦具备。可见作者并没有脱离传统“赋”体的规格,从体制上讲,它仍符合作“赋”的要求。我们说,文学作品要继承传统。却不一定求其必遵照老路。苏轼正是本着这种创新精神来写《赤壁赋》的。其次,从贯穿全篇的思想内容看,《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顷刻,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耽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亦即《念奴娇》结尾的“一樽还酹江月”。而主导思想乃侧重于后者。但这两层意思都是从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诗生出来的,这就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和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缘故。也许有的读者会说,《赤壁赋》中并没有什么值得确信的进步思想,不过主张“及时行乐”而已。这话所以不错。但在这篇赋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并未从文章中正面反映出来,读者所感遭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事实上却并不现实的梦想境地;而应该习惯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尽管它是短暂的)环境里,不妨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处乃在于它有一种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连忘返,不得不为之沉醉。这种沉醉于当前的适意的境地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处于逆境之下。这种生活态度总比畏首畏尾、忧心忡仲或无所作为、意志消沉显得乐观旷达,显得有活力和情趣。因而,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和在常人已无法忍耐的处境中,这种生活态度应该说尚有其可取的一面。而作者在《念奴娇》的收尾处,尽管说了“一樽还酹江月”的话,却没有摆脱掉“人生如梦”(一本作“人间如寄”)的空幻与悲伤。比起这篇赋来,就显得有些缺乏了。因而看来,《赤壁赋》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驰骋着意气纵横的想象力,仿佛“所向无空旷”的“天马”;同时却又表达出作者细密的文心,谨严的法度,不管遣辞造句,都不是无依照无来历的脱离传统艺术渊源的任意胡为。作者戛戛独造的创新之处无一不建筑在深沉而坚实的功力的根底之上。清代方苞评此文说:“所见无绝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点),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心肠旷达),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因而然而然。岂惟别人不能摹效,即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畅)遂也。”可为定评。盖外表看去似挥洒自如,仿佛没有费什么气力,实际上却是思路缜密,一丝不苟:这正是苏轼文章的不可及处。下面我们逐段进展分析讲解。全篇共分五段:第一段从开头“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这是“赋”的正文往常一段简短的叙事,这里面又分三小节:第一小节共四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第二小节共五句,前两句写景,后三句写事,亦即把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我在前面曾说,本篇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