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细节在教学中的运用”微课设计作品名称微课程之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北魏孝文帝改革》(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片长(分钟)12分钟作者联系方式所在单位作品设计意图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为例,围绕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图片、网络漫画、文字、数字故事、教师语言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重温历史,感受历史,从而能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影响和意义。作品内容简介(200字以内)本作品以“班级小调查”为导入,通过情景漫画《孝文帝迁都》、《孝文帝改革数字故事》等形式,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场景,深刻理解孝文帝迁都和“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学汉礼”的汉化措施,初步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教学设计《北魏孝文帝改革》微课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二、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和措施难以理解。但他们好表现、思维活跃,因此这节课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而直观,适时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历史想象,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缩字游戏,轻松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增强对学习历史的兴趣。222.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知识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孝文帝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六、教学策略1.历史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网络漫画、文字、数字故事、教师语言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历史,感受历史。2.问题研讨教学法:通过阅读课本,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研讨、展示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班级小调查:有没有同学是外地学生?有没有愿意全家迁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并且一去不回?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姓氏改改?请愿意的同学举手。中国有句俗语:“生不改名,死不改姓”。但在我们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为了改变自己本民族落后的习俗,主动搬家、带头改姓。这个人物是谁呢?出示孝文帝图像,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利用小调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学习新课】教学活动一:介绍孝文帝教学活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出示材料:“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悲平城》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北魏歌谣”(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归纳)(1)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需要。(从地理环境看)(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3)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那迁都是不是很容易完成的呢?当然不是,孝文帝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又是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让我们通过一则漫画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去。3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情境漫画《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