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章节编号章节名称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知识点1、不平衡增长理论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3、相对效率工资4、增长极理论与战略5、梯度与梯度推移6、核心—边缘理论7、点-轴开发模式本章重点与难点1、不平衡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即各部门的不平衡投资的经济学解释。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强调的累积因素及作用机制。3、卡尔多模式,卡尔多对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进一步解释。4、增长极的作用机制5、增长极战略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实施效果。5、梯度推移的途径6、对梯度理论的争论7、核心—边缘理论强调的经济地域过程。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本章学习目标:要求掌握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理论—不平衡理论2、区域经济空间非均衡理论,包括: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3、要与前章区域均衡理论作对比,要辨析区域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本章课前思考1、为什么区域经济是非均衡发展,它与前一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什么关系。2、既然区域经济非均衡是一种客观规律,那么现实中调控地区差距是否有必要呢?3、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与空间结构非均衡是什么关系。4、区域空间非均衡理论与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是否有矛盾呢?章节具体内容第四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第一节经济结构非均衡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一、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hman)于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1958)中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应当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即首先集中资本于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投入。待直接生产性部门发展到相当水平后,再利用一部分收入投资于基础设施部门,推动其增长。赫希曼是首先提出产业之间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概念的经济学家,前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制造品或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后向联系产业一般是农产品、初级产品生产部门。赫希曼进而认为,应该根据“联系效应”理论,把投资重点放在中间的基本工业上,会引起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在项目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直接生产性部门(主导部门),以其优先增长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即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而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就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最大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通常为进口替代工业。可见,不平衡增长理论是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考虑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以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这就是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落后地区真正缺乏的不是资源本身而是把资源投入使用的方法与能力,应该优先考虑那些能最大限度地引致投资的项目。2、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的。强调不平衡增长,兰州大学经济学院3目的是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增长。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3、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资源约束,以不平衡增长应该首先发展成为带头产业而推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需要一定的协调以维持稳定、全面的增长,平衡增长便成为必然。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突出了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资本稀缺,相对于平衡增长而言,不平衡增长理论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是几十年来,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采纳的原因。二、不平衡空间增长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在一方面强调部门发展的不平衡的同时,另一方面则强调区域发展的空间不平衡,而且他认为,这种不平衡的空间增长的实现机制便是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关于不平衡的空间增长,他认为,“经济进步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一处,巨大的动力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