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特别平静,但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生:潮来了!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生:想!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细心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入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点做上记号。(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咨询题。)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特别大,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概特别的宏伟。师:那你所说的气概是你听到的依然看到的呢?生:是我看到的!师:能看到气概吗?生1:我觉得气概是想到的。生2:我觉得气概是感受到的。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生:我不明白的地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特别快向我们移来,逐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特别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步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师:她真会动脑筋!生:我不明白的地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描述大潮呢?师:同学们的咨询题提得都特别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模样的词句。你特别喜爱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勾画。)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模样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一线的地点出现了一条白线。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模样——一条白线。(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生:东边水天一线的地点确实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点,因此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师:原来是这个缘故,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那条白线确实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不断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假如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如何样呢?生:喊!师:如何喊?生:快看呀!大潮确实来了!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如此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确实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受来。(生齐读)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如何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生:我通过联络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确实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因此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谈论纷纷,如今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因此是又沸腾了。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确实潮来了,因此又喊了起来。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模样,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细心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生齐读)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模样,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迹的钱塘潮仅仅是如此的吗?同学们本人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么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刚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特别快地移来,却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生1:我认为刚刚这个咨询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步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因此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特别大。由于江面特别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因此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概宏伟,而并不矛盾。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生:(不由自主)真美啊!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