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笔5用史学眼光读水浒.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水浒传》当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却称不上历史人物。有关他的史料,如前辈学者余嘉锡先生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等早已作了整理。梁山泊是在五代後晋到北宋,因黄河屡次决口泛滥而形成的湖泊,据《金史》卷129《李通传》载,到金海陵王攻宋时(公元1161),已是“梁山泊水涸”,其水量远非昔比,所以金军制造的战船无法通过,而运到大江北岸。梁山泊与宋江的活动并无多少关系。《水浒传》所述的虚构故事,自南宋到明朝流行了二、三百年,经过说书人的不断加工,内容愈来愈丰富,由最初的三十六人发展到一百零八将。《水浒传》主要是反映社会中下层的社会生活,如此广泛的、跨越几个朝代的生活面,在古典小说中是独一无二的。但对于此书究竟反映的是哪朝哪代的社会生活,文学史家们是不可能解决的。历史学家对此也有分岐。例如吴晗先生生前认为主要是反映元代的社会生活,前辈学者李埏先生特别在《〈水浒传〉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一文中指出,在全传第82回以上和第111回以下两部分成书较早,可以反映宋代社会。他特别将书中的庄园与宋代的庄园作了对比和考察。上世纪五十年代,何心先生著有《水浒研究》,对于此书中的地名、官名、阶层、风俗等分别作了归纳和分析,给人们以相当大的启发,可惜编电视剧者没有参考此书,造成不少本可避免的错误。当然,何心先生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我们还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再作一些发挥。依笔者个人之见,《水浒传》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驳杂的,宋、元、明代都有,正好遗留下各代说书人对《水浒传》故事进行增补和加工的蛛丝马迹。本文所使用的是较早的百回本,一般研究认为,征田虎和王庆的内容是后来添加的,便成一百二十回本。今分述于下:一、官制:小说第三回有“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按种氏是北宋三代将门,如依小说所述的宋徽宗时推算,有种师道和种师中兄弟。据《宋史》卷335《种师道传》和《种师中传》,北宋季年,种师道“天下称为‘老种’”,他曾任知渭州,按照宋制,必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种师中曾任知庆阳府和秦州,按官制必兼环庆路和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经略相公”确是保留宋人的称谓习惯。如岳飞当低级武将时,给大将刘光世的公文中称对方为“安抚相公”。他任高官後,百姓或可称他“宣相”,即“宣抚(使)相公”。小说第七十六回称童贯为“枢密相公”或“枢相”,这也是宋人的习惯官称。相公一词,宋时是对高官的尊称,后代却愈来愈贬值。如元杂剧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中,称钱大尹为“相公”,就不算高官了。小说第十八回称郓城县的“知县相公”,第二十八回称施恩之父为“管营相公”,又是宋代社会不可能有的称呼。此外,如小说第二回称高俅为“高殿帅”,第五九回称“殿司太尉”宿元景。殿司是殿前都指挥使司的简称。金朝改为殿前都点检司,而元朝不设。殿帅或殿司太尉都是宋时的习惯称谓。在此种场合下,太尉是作为武人的尊称。宋朝也设正式的高官太尉,但人们却习惯另呼为“两府”。如小说《碾玉观音》称太尉刘錡为“刘两府”。小说第二十回说济州府府尹更替,“新官取出中书省更替文书”,“新官宗府尹到任后”,“一面申呈中书省”。第五十九回为骗贺太守,“将出中书省许多公文”,杀贺太守後,宿太尉“便叫本州推官动文书申达中书省起奏”。第八十三回“说中书省差到二员厢官”,克减酒肉。北宋后期到南宋,中央政府还是称三省,金朝改为尚书省,元朝则为中书省。可见是反映元代的官制。小说第十六回引“昔日吴七郡王有八句诗”。用排行加郡王也是宋人的习惯官称,如南宋初大将张俊称“张七郡王”。此处似亦留下宋人说书的痕迹。按话本《菩萨蛮》有“高宗皇帝母舅吴七郡王”。但宋高宗的母舅应是韦渊,其皇后吴氏之弟见於史籍者,有吴益和吴盖。宋孝宗虽非吴后所生,但吴益和吴盖可称其母舅。小说第十二回有“北京大名府留守司”,“那留守唤做梁中书,讳世傑”。按...